.

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中国专

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制订并发布了我国《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目前认识和建议》。年,CSPE起搏学组参照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律学会(HRS)联合发布的《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结合我国植入性心脏起搏器工作的实际状况,对年《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目前认识和建议》进行了修订和更新。但是随着心脏起搏工程技术的不断改进,国外大规模临床试验等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以及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脏传导异常自然病程认识的不断深化,心脏起搏治疗适应证也在不断发展。年ACC/AHA/HRS又联合制订了《心动过缓和心脏传导延迟患者评估和管理指南》,为疑似和诊断的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初步临床评估和治疗提供了详细建议,目的是指导临床医生如何处理心动过缓或被认为与心动过缓或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相关的症状,并取代了年ACC/AHA/HRS《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和年ACC/AHA/HRS《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更新》中的起搏治疗适应证。

近年来国内的起搏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相继开展了远程监测技术、无导线起搏,尤其是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包括了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年制订和更新的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建议,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临床工作需要,CSPE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起搏领域专家,制订了《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

推荐类别和证据水平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implantableelectronicdevices,CIED)适应证,按照国际推荐级别(COR)和证据等级(LOE)分为3类。

Ⅰ类适应证:根据病情,有明确证据或专家们一致认为起搏治疗对患者有益、有用或有效,获益风险。相当于绝对适应证。

Ⅱ类适应证:根据病情,起搏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益处和效果证据不足或专家们的意见有分歧。Ⅱ类适应证中又进一步根据证据/观点的倾向性分为Ⅱa(倾向于支持,获益风险)和Ⅱb(意见有分歧,获益≥风险)两个亚类。相当于相对适应证。

Ⅲ类适应证:根据病情,专家们一致认为起搏治疗无效,获益=风险;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对患者有害,风险获益。因此不需要/不应该植入心脏起搏器,即非适应证。

证据等级:根据证据的来源分为A、B、C3个等级。

A级:数据来源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或荟萃分析或者有1个以上的高质量的随机的临床注册研究。

B级:数据来源于1个RCT或荟萃分析[B-R(randomized)]或来源于1个非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B-NR(nonrandomized)]。

C级:随机或非随机的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登记注册研究[C-LD(limiteddate)],或者专家根据临床经验得出的一致共识[C-EO(expertopinion)]。

一、定义和流行病学

(一)定义

心动过缓可分为两大类:窦房结功能障碍(sinusnodedysfunction,SND)和房室传导阻滞。SND是指窦房结和心房冲动形成和传导异常的症候群,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频率50次/min)、窦性停搏(停搏3.0s)、窦房传导阻滞、慢-快综合征、变时性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其中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包括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连续3个以上P波被阻滞的严重二度阻滞。传导异常可分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bundlebranchblock,RBBB)、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bundlebranchblock,LBBB)、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和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二)流行病学

心率减慢和心肌细胞间传导改变可见于正常老年人和心律失常患者,因此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多见于老年人。窦房结、心房组织、房室结和传导系统等部位异常可导致心动过缓、心室肌细胞除极异常或者心房和心室除极时间不一致。

SND亦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常由年龄相关的进行性窦房结及周围心房肌组织的退行性纤维化引起。这些组织的纤维化可导致窦房结冲动形成障碍或者心房组织冲动传导异常;同时,纤维化与多种心动过缓密切相关,这种退行性纤维化也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形成有关。房性心律失常常与SND同时出现,称为"慢-快综合征"。SND患者也可以同时伴随房室传导阻滞,因为患者相似的纤维化病变也影响房室传导系统。多项大型队列研究显示SND常见于70~80岁老年患者,其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且无性别差异。心肌缺血/梗死、浸润性疾病、手术创伤、内分泌功能障碍和神经肌肉疾病等多种病理生理改变都会影响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冲动形成和传导,窦房结和房室结组织病变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

目前,没有大型研究报道房室传导阻滞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及发病率,房室传导阻滞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更为常见,特别是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见于健康成年人,但其可能与心房颤动(房颤)风险升高有关,在20岁的健康人群中,0.5%~2%的成年人PR间期0.2s,而在老年人群中,这一比例可升至5%。人群中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率为2%~9%,其中0.9%~2%的患者因房室传导阻滞出现黑矇或者晕厥等症状而需住院治疗,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年龄每增加5岁,其发病风险增加1.34倍;一项来自芬兰的研究发现,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病风险与性别有关,男性风险为女性的2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为0.02%~0.04%,其在健康人群或者无症状人群中的发病率更低,为0.%。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风险与年龄有关,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病率最高。糖尿病或者高血压等疾病可增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风险。在糖尿病患者中,其发病率为1.1%,而在高血压患者中,其发病率为0.6%。

(三)临床表现

心动过缓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可无症状,轻者可出现疲倦、乏力、头晕、心悸和运动耐量下降;重者可出现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的症状,表现为晕厥、黑矇、心力衰竭或者阿斯综合征,甚至因心脏停搏或者继发心室颤动而导致死亡。传导异常的临床表现与传导系统的病变部位有关。单纯RBBB或者分支传导阻滞的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而LBBB患者由于心室不同步或者合并潜在的心肌病,可以表现为心力衰竭。

二、临床评估手段评价

(一)病史和体格检查

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进行临床评估的基础(Ⅰ,C-EO)。完整的病史应包括起病及诊疗的经过、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以及全面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其有助于了解心动过缓或传导异常的病因和诱因。体格检查除了了解心动过缓的表现,还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dameikuang.com/kfyy/109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