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心肌病是一种发生于糖尿病患者,不能用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病变来解释的心肌疾病。3月16日,在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CIHFC)暨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华中医院黄恺教授对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治疗进展等做了总结。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提出和证实
年,瑞典的KnudLundbaek教授首次提出了糖尿病性心肌病作为一种独立疾病的可能性。年,ShirleyRubler首次通过尸检证实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存在。糖尿病性心肌病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为合并存在其他疾病而消失,其发病机制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HbA1c、高BMI、老年、伴发冠心病、视网膜病变、蛋白尿和白蛋白尿、肾病、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以及糖尿病病程等。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心衰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衰是仅次于外周血管病的第二大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HbA1c每升高1%,心衰的风险增加8%。血糖每升高1mmol/L,心衰住院和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相对风险增加9%。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
心力衰竭为糖尿病心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糖尿病性心肌病起病隐匿,最早期的表现一般以心脏舒张功能受损为主,到后期会进展为明显的舒张性心脏功能衰竭,可伴有或不伴有心室扩大,此期一般伴随着收缩功能储备下降。
如果出现收缩性心脏功能失调,则意味着已经进入终末期。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分类和机制
糖尿病性心肌病分为两类:(1)限制/HFpEF型——心肌肥大,胶原纤维沉积于心肌细胞间,横纹肌结构保存;(2)扩张/HFrEF型——心肌细胞变小且受损,出现修复性的纤维化,横纹肌结构消失。
图1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分类和机制
糖尿病心衰的治疗措施
糖尿病性心肌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糖尿病心衰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整体干预。
1.控制饮食
研究显示,4个月的饮食控制后,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循环糖脂异常和心肌脂肪含量改善,心室肥大和舒张功能改善。
2.体育锻炼
一项研究发现,12周运动增加了健康和糖尿病患者的EF值,但仅降低了健康人的心肌质脂含量,对糖尿病患者没有影响。
3.调节心肌代谢的药物
曲美他嗪:抑制脂肪酸氧化,促进葡萄糖利用以保证细胞内的磷酸肌酸和ATP水平,减少细胞内钙超载和自由基损伤。曲美他嗪有利于所有心衰患者,对糖尿病合并心衰患者同样有效。
辅酶Q10: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脏功能,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
白藜芦醇: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心功能,但对心血管死亡率的作用还有待观察。
4.改善糖代谢
二甲双胍:刺激GLUT4膜转位和葡萄糖摄取,并不增加心衰患者乳酸酸中毒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
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不改变死亡率。
噻唑烷二酮和胰岛素增敏剂:改善心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心脏收缩功能,然而增加心衰(水钠潴留)。
GLP-1激动剂、DDP-4抑制剂:刺激胰岛素分泌,改善NO依赖性血管舒张,促进心肌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氧化应激所致的心肌肥大和舒张功能不全;然而,临床试验没有得到此类药物可以改善患者心脏功能的结论。
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钠糖交换蛋白2和葡萄糖的肾吸收,减少14%的心血管一级终点(心血管死亡、心梗、卒中);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38%的心血管死亡和35%的心衰住院;但可能增加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5.改善微循环
尼可地尔:通过作用于K-ATP通道扩张微血管并模拟预适应,起到心肌保护的作用,降低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
复方丹参滴丸:扩血管的同时可提高机体抗凝和纤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前列环素类物质,抗凝和抑制血栓形成;阻断羟自由基的产生,阻止脂质过氧化。
6.抗心衰治疗
ACEI和ARB:对于LVEF<40%的糖尿病患者,ACEI和MRA联用效果好于ARB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联用。
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LVEF≤40%的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推荐美托洛尔缓释片、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
盐皮质激素拮抗剂:降低患者住院率和猝死的发生,低剂量适用于NYHAII-IV及LVEF≤35%的患者。
利尿剂:减轻呼吸困难和水肿的发生,可用于射血分数未降低的患者。
伊伐布雷定:对于心率≥70bpm、合并或不合并糖尿病患者,该药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和住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