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传播者
ConnectingDoctorsSharingBetter
iCardioOncology
▼
中国AOCC.专利研究成果AOCC-中国心肌病患者诊断和预后研究,由国内两个最大的心脏病研究中心,医院、医院联合开展的一项双中心,观察性,前瞻性,综合性,多组学的研究;旨在确定新型生物标记物对心肌病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该研究重要成果产出,即验证并确认了“血清sST2在小儿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中的应用”;这一研究报告年发表于《加拿大心脏病杂志》(CanadianJournalofCardiology),并顺利完成中国专利的转化(专利公开号CNA)。
·正·文·来·啦·
研究背景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主要表现为左心室扩大及收缩功能的异常,在未成年人患病率约为0.57-1.13/,它是造成儿童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也是儿童心脏移植的首要原因。从DCM患儿中识别出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高危”患者,一直是该领域非常棘手的问题。传统生物标志物BNP虽被认为是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但单独使用不足以实现风险监测和诊疗指导;新型心衰标志物可溶性ST2(sST2)能很好反映心肌细胞的生物力学负荷,且是成人DCM患者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这项研究通过对小儿扩张型心肌病(PDCM)患者sST2水平调查,进一步验证了预后监测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
纳入.9-.3医院登记的94名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利用ELISA技术对血清中sST2水平进行检测。图1研究流程图研究结果
1研究队列基线特征
PDCM患儿中位年龄22.0个月(IQR:10.5-69.5个月),60.2%为女性,中位LVEF为38%(IQR:32%-44%),中位sST2水平为23.7ng/mL。PDCM患儿组的sST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0.3±18.1ng/mLvs14.4±7.5ng/mL),P0.。sST2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趋势P值为0.)。表1PDCM患者血清sST2水平的基线特征
2sST2水平与PDCM不良事件相关在中位随访天(IQR:-天)期间,共28名患儿发生不良事件:全因死亡n=6、心脏移植n=3、心衰再住院n=19。与无不良事件的患儿组相比,有不良事件的患儿组BNP水平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BNP,P=0.;[LVEDD],P=0.)显著升高,而LVEF无差异。基线sST2水平较高的患儿在随后的6个月和长期内更容易发生不良事件。图2sST2与PDCM患儿不良事件分析
KaplaneMeier曲线也证实,与sST2低水平组相比,高sST2水平PDCM患儿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更高(log-rank检验,P0.)。图3三种sST2水平分组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进一步调整入其他危险因素的分析表明,血清sST2水平升高是PDCM短期不良事件(OR=8.36,95%[CI],1.-73.52,P=0.)和长期不良事件([HR]=4.23,95%[CI],1.32-13.60,P=0.)的显著预测因子。图4sST2水平对应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风险分析3基于sST2联用的PDCM风险分层
在BNP中加入sST2后,预测短期(6个月)不良事件的C-statistic从0.(95%CI,0.-0.)增加到0.(95%CI,0.-0.);长期(3年)预测从0.(95%CI,0.-0.)增加到0.(95%CI,0.-0.)。说明sST2联用明显提升了预后预测的准确性。依此提出更完善的PDCM预后风险评估策略。
图5小儿扩张型心肌病的风险评估策略
临床和诊疗意义
本研究证实,sST2水平与PDCM患儿的临床结局相关,基线sST2水平升高增加不良事件风险。此外,sST2联用能显著提高BNP对不良事件的预测效率。sST2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与单纯使用传统标志物BNP相比,对识别儿童DCM高危患者更具优势。采用该策略,94例患者中23例(24.5%)有2个阴性生物标志物被归为低风险;本研究开展下来,低风险组也确实没有出现不良事件。证实联用sST2风险评估策略有助于为较低BNP水平的DCM患儿,提供更积极的监测和干预,不失为一种优化的临床决策方案。值得注意的是,与单次测量相比,连续、重复性的sST2监测可更准确地反映病理生理过程的进展。总之,本研究多方面的数据支持,sST2水平变异系数低,适合PDCM治疗预后的监测。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