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认识心理疾病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分享嘉宾:王琢琛

分享时间:年5月11日

分享地点:网络会客厅

文字整理:文宁

编者按:随着一起起让人心碎的留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如何关心才能缓解孩子的压力?如何才能使关心不成为孩子的负担?看来只能由心理专业人士出马了。两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分享角度和嘉宾,今天终于圆梦,感谢有爱心、有公益心的王琢琛!

王琢琛,毕业于HaverfordCollege心理学专业。曾在美高就读三年、美初一年,22岁的生命中有8年在美国渡过的。主要学术兴趣是心理健康与疾病,准备毕业后继续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

各位家长、同学,我是王琢琛,在HaverfordCollege读大四心理学专业,即将毕业(编者注:做分享时没毕业,现已毕业)。非常感谢于文阿姨邀请我来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重要的关于学生及家长心理健康的问题。

今天主要想讲以下几个问题:对心理疾病常见的误解以及科普;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美国的大学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以及他们是如何运作的;有什么样的资源学生和家长可以利用来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常见的误解

许多人对心理疾病有很多的误解,不管是在美国、中国还是全世界,都有许多人认为心理疾病是一种人格缺陷,比较软弱的人才会得抑郁症、焦虑症,有心理疾病是不正常的,医院里治疗,需要与世隔绝的。

实际上绝大部分的心理疾病都伴随着能观测到的大脑异常,就是大脑中真实存在一个生理疾病,而不是人格的缺陷。当一个人的大脑有这些错误结构的时候,他的想法也会随之产生错误。因为大脑有很强的可塑性,会时刻被人生经历所改变,如果有太多负面的人生经历,大脑有可能就会出现病态的回路,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

许多心理问题是一种很常见很正常的现象,比如在美国五个人里面就会有一个人在一生中得过抑郁症,就像感冒发烧一样。和生理疾病如高血压禽流感不一样的是心理疾病没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标准,是通过一些行为上的症状来判断的。所以不能看到一个人行为很怪就觉得他有心理疾病。

判断是否有心理疾病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人奇怪的行为或者想法有没有干扰他正常的生活,恶劣影响了他在学习、工作、社交、休闲时的种种常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些行为和想法就不是心理疾病的表现。相反,有一些很常见的大家都会有的负面想法,如果持续的时间非常长,最后干扰到了日常生活,使人在社交、学习、工作、休闲中的能力大大下降,即使是很普通的想法很有可能是心理疾病的一种体现。

生理疾病有一个天然的免疫系统,得了医院看医生,自己吃点药可能挺挺就好了。但是心理疾病没有这个免疫系统,心理疾病的免疫系统都来自外界,如家人朋友的支持或者一些非常有益健康的活动,大脑本身没有心理疾病的免疫系统,所以心理疾病不能不治疗,不会挺挺就过去。

心理疾病的产生一般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先天的敏感性,即不看人生经历,个人自身得心理疾病的难易度。这一点包括基因遗传,有些基因跟某些心理疾病的关联性非常大,比如基因突变也是很常见的现象,另外家族病史有心理疾病,那么后代可能会更容易得某种心理疾病。或者母亲怀胎的时候有过一些不好的状况影响了婴儿的发育。或者小时候曾经受到过虐待或经历过创伤。这些都为以后的心理疾病设了铺垫或者更容易引发。

另一个是触发心理疾病的契机。只有高敏感性而没有触发契机也是不会得病的。触发心理疾病的契机有可能是短暂的,比如最近经历一些很不好的事情,压力太大,加上本身承受压力的能力不是很好,就可能会触发心理疾病。或者是长期的,比如正在经历人生的转型期,从一个一直在家里学习生活的孩子变成独自到美国留学,有很多新的事情需要调整适应,有可能会触发心理疾病。

自杀倾向的发现及处理

在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失眠、饮食调失症和物质或行为的上瘾。为什么大学常见这些心理疾病?

因为大学压力很大,加上学生可能是第一次离开家到国外读书,或者以前高中时期被监管得很严,到了大学之后完全放松,就会面临很多调整。大学的生活也是非常丰富的,而且你要决定一些重要的人生选择,比如专业,交往的朋友或者参加什么样的社团,怎么定位自己等等问题,是压力非常大的阶段,而且是从孩子转向成人的一个阶段,更容易给心理疾病提供触发契机。这也是为什么自杀在高等学府容易发生的原因,因为压力实在太大了,又没有足够的精神支持。

离开了家到一个新的环境,离开了以前的好朋友还没有认识新的朋友,这些都会让心理疾病积累,到一个程度之后就可能会有自杀倾向。有时候自杀不一定需要心理疾病的产生,而是一段时间突然压力太大以致无法承受,即使心理是健康的也可能产生自杀倾向。也有可能是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积累而导致。

我在费城的一个自杀研究中心做志愿者,来这里就诊的病人是12-18岁的青少年,一般都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家里会有很多动乱或发生一些事情给孩子造成创伤,或者父母本身就有精神疾病,导致孩子的压力很大。

我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缺乏温情,一般都很冷淡,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说话,父母因此特别焦虑,想和孩子交谈但是不被理会,因为孩子此时已失去了对父母应有的信任。父母长期对孩子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否定,要求孩子必须听从父母,不在乎孩子自己的意见,导致孩子发现自己的话父母完全听不进去,自然就不会想跟父母交流了。

这个自杀中心提供的疗程一是家庭疗法,另一个是非直接的精神疗法,都是给孩子发声的机会,让孩子首先有自信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让家长听到。另一个目的是让家长倾听孩子说的事情,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有想法有感情的人来看待,而不是一定要服从家长。

因为自杀的人很多时候都是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觉得给周围的人带来很多累赘、自责,每天的生活经历都特别痛苦,这时候非常需要家长的介入,家长的精神支持比任何支持任何疗法都重要,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

如果一个孩子有自杀倾向,家长得知后不要觉得很惊讶,或责备孩子,或警告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而是要有非常有效的沟通,要非常坦白直接地去讨论关于自杀的问题。要非常愿意倾听孩子的感受,要允许这些感受的表达,要接纳这些感受,而不是一味的否定。不要大讲特讲生命的价值,评论孩子感受的好坏,自杀到底是对是错,对孩子评头论足,批判孩子的想法。

要加入孩子的阵营,变成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要表现出你的兴趣和关怀,千万不要说挑衅的话,如“有本事你自杀给我看看”等后果非常严重的话。不要显得非常震惊,这会让你们之间的交流产生隔阂。不要发誓会给孩子保密,通常这个事情不能保密,应该立刻寻求专业的帮助。

要告诉孩子不只自杀这一条路,还有其他的办法,给予孩子希望,但是不要过分的保证一切都会很好,孩子会觉得你并不理解他,因为就孩子看来目前的一切都不好,不会变好,所以不要过分的保证。行动上如果可能的话移除自杀的工具,但是留学生父母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可以从危机处理组织和自杀预防专业人士和机构寻求帮助。美国有一些这样的机构,比如有一个自杀预防热线,电话是1---(TALK)(编者注:是免费电话的常见抬头,TALK在电话键盘上对应,大家只需记住就可以了),他们接到电话会立即寻找专业人士帮助你处理问题。或者打学校的紧急电话,学校有专门处理这些紧急事件的人。如果知道联络方式可以打电话给孩子的心理医生。

关于美国学校对待自杀的政策,每个学校不同,一定要具体查一查。有的学校可能会要求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休学,这样的学校就非常不负责任。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不会逼你退学,而是会提供帮助。发现学生有自杀倾向,心理医生会立刻告诉相关人士,确认你肯定不会自杀,会得到相关治疗。学校也会通知家长,但是不知道如何通知国际学生的家长。

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

刚才讲的是发现孩子的自杀倾向如何处理。一般孩子有自杀倾向他必须足够信任家长才会说出来,很多家长和孩子还没有达到那种信任程度或者亲密关系,使孩子根本不会和家长分享这些事情,家长当然就不会知道孩子有这些自杀倾向。那么,家长该怎么取得孩子的信任,达到让孩子愿意和你分享这些事情的关系,有几个要点:

家长对孩子的支持,尤其是对一个人在海外闯荡的孩子,支持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觉得可以跟家长分享的不仅是高兴的事情,还可以分享伤心的或者令他不知所措的事情,那是家长对孩子最有价值、也是对孩子心理健康最好的一件事情。

家长不要总想着理所应该知道孩子所有的问题,帮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孩子也是有感情的人,你想知道这些问题就要和孩子建立信任关系,才会有资格从他(她)那里获得这些信息。所以,直升机管理方式是完全不切实际不健康的。

你企图追问孩子生活各方面的事情,让他一一回答,这不是自然的交流方式,不能建立一种孩子愿意和你分享的关系。孩子可能只会应付甚至完全不理你,你越逼他说他越不理会你。你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主动和你聊这些事情,让孩子觉得你不会张口就训斥他,觉得你是一个安全的港湾,你会一直倾听他,是他的一个精神支持。

当家长觉得孩子正在经历一些问题的时候,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增进交流。

第一、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具体在担心什么,问题一定要具体,不要说“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啊”,“你是不是不太高兴呀”。用开放性问题问,少问那种回答“是”或者“不是”的问题,使用“怎么样”或者“什么”提问就比用“是不是”提问好。

第二、倾听要以孩子为主并肯定孩子的感受。你的目的是让孩子精神健康,沟通方式也要以孩子为主,而不是为了孩子精神健康逼孩子说些事情,或者否定孩子的感受,那会取得反效果。

第三、理清楚双方的想法确保没有误会。因为很多时候双方的交流可能因为措辞不对或者没有说清楚,双方感到没有得到理解。当孩子感觉到被理解的时候他们才会更容易采纳你的建议或者听进去你的想法。可以在每谈完一段之后稍微重复一下孩子的话,然后问孩子你是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让孩子觉得有被听到被理解。

第四、避免批评,不要对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评头论足,这样最容易让孩子远离你或者非常反感跟你一起分享事情。即使孩子问你关于一些事情的想法和意见,也不要有太多的负能量,太多的负能量会把孩子赶走并且会关闭有效的沟通。

第五、尊重并且肯定孩子的感受,不要告诉他们这些都没什么,或者觉得他的担心不算什么,说什么我当年多么牛,觉得孩子无病呻吟,不要减少他们的感受。比如孩子说他被性骚扰现在非常痛苦,千万不要说你一定想多了,那个人不一定要性骚扰,可能是不小心,或者这次就忍了吧,忍忍就过去了,这些话是非常非常有毒性的。要在了解全部的信息之后再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方案,不要单方面说教,跟孩子说一大堆大道理,孩子也听不进去,这种沟通不是有效的沟通。

第六、要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觉得有自己的声音,觉得自己在掌控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你在掌控。另外有些事情确实非常棘手,未必会很快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你的目的也不是帮他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孩子需要家人能倾听他的感受,无条件地支持他。如果家人都不支持,孩子还能指望谁呢?孩子不一定需要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只要你能倾听孩子的感受,提供无条件的支持已经非常非常足够了。

第七、与孩子建立信任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关系,一定要充满耐心,尤其是你们以前的关系有些破裂或隔阂,那么这个信任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立的。

有些留学生因为中国社会或者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特别强烈的羞耻感,很多事情上不由自主地会先去自责,觉得自己做错了,不会把真正的烦恼告诉家长。有时候也可能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他们平时没有表达过,所以一直都不会。这种情况是最难的,需要慢慢来,一定要有耐心,不能试一次就放弃了。

所以,我建议家长问一些很具体的问题,如能描述一下你最近有多疲倦,或者你考试没考好,能告诉我一下你当时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吗。要表示出兴趣,并且在他说出想法和感受的时候不要评头论足,只是倾听。问孩子具体在想些什么,然后和孩子讨论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一起讨论一个结果而不是单方面说教。

比如让孩子说说最近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具体说说他的想法和感受。也可以问些很积极的事情,比如最近有哪些很感恩的事情,有哪些兴奋的事情可以分享一下,不仅是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在和孩子分享他的生活,在和孩子平等地谈话,轻松自如地谈话,这样的关系才是最健康的。

家长的目光不一定非要放在孩子身上,在孩子和交流的时候也可以分享你自己生活中精彩的事情,孩子心理健康程度不错的时候还可以分享一些你的烦恼,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家长要非常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让这种交流变得非常自然,充满温情。

正确理解心理健康

家长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好的时候,时刻担心孩子的情况,会给孩子带来压力、焦虑感,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反过来又会影响家长,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家长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

这里讨论一下什么是心理健康。

如果你没有任何心理疾病不代表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只是说你没有病而已。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很多共同之处,就像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一样。

身体没有任何疾病不能说身体健康,只能说没有病。身体健康是说你经常运动、身体好不怎么生病、精力充沛、每天充满精力地做事情,这是身体健康的体现,和没有病是两个概念。身体健康需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健身习惯等等。

心理健康也一样,需要时刻的保养。不能说没有病就不在乎心理健康,而且心理健康是一直在波动的,不会像身体健康那么平稳。比如你发现自己最近情绪比以往低落或焦虑,那有可能是你最近被什么事情影响到了心理健康。

不用担心,所有人的心理健康都会不停地有起有伏,总会遇到低落的时候。低谷本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是心理问题,家长不用太敏感。但如果低谷持续时间太长,有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非常长久的影响,所以在低谷期应该做一些非常积极的事情,抵制低谷期对心理健康造成的长期影响。只要应付措施对,低谷期并不是心理问题,家长不用担心会引发抑郁症。长期的低谷或者一件特别严重的有创伤的事情才能触发抑郁症,或引起一系列心理问题。

人的幸福感有一个基本水平,心理健康围绕基本水平上下波动。当你遇到一些高兴的事情,你的心理健康也许会升高,然后慢慢下降回到基本水平。当你遇到一件很伤心的事情时,你的心理健康可能会下来,然后慢慢恢复到基本水平。当你出现心理疾病时,低落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不能恢复到基本水平,这是不健康的,但是不代表低谷它本身是不健康的。

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

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心理疾病,维持心理健康呢?美国的大学有一些机构或者组织可以提供学生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并不是只给有心理疾病的人,而是即使你心理非常健康,但是你有一些事情想跟别人谈一谈,想找个愿意倾听你的人谈话,可是你不想和亲人或朋友谈,那么去心理咨询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并不是说有病才去,你觉得不高兴或者需要找人谈话的时候你就可以去。

当然每个学校提供的服务项目和质量都不一样,心理咨询叫CAPS(CounselingandPsychologicalServices),家长和孩子可以在学校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dameikuang.com/kfyy/8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