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文章杨水祥肥厚性心肌病合并房颤患

作者:杨水祥(首都医医院)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心房颤动(房颤,AF)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特别是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患者中,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不齐,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对临床病程与预后影响极大。房颤已成为肥厚性心肌病治疗过程中的棘手问题。但房颤射频消融不失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流行病学资料

多个流行病学研究显示:HCM患者房颤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4-6倍;患病率为10%-28%,Olivotto等对名HCM患者随访9年发现,AF发生率约为22%,且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大于60岁患者最高,HCM相关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OR:3.7;p<0.)。

房颤的预测指标包括: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舒张功能是否受损、晚期收缩功能如何、以及其它病理生理异常(微血管循环、自主神经功能等),其中左心房扩张是一种强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及预后

HCM患者房颤的远期预后明显不同。约1/3患者可无严重症状,也不存在明显血栓栓塞,但大多数患者,特别是永久性房颤患者预后严重不良,强烈提示维持窦性心律可能会改善预后。

HCM患者房颤急性发作,常会合并明显心功能障碍,出现肺水肿、晕厥、心肌缺血、猝死等。若心律不齐经常发作,最终会演变为慢性心律不齐,患者出现活动耐量明显下降,生活质量差。慢性房颤患者中,进行性心力衰竭、卒中的风险增加。心脏电生理的不稳定性及心肌缺血,可使快速心室率的房颤发展为室颤,使患者猝死。卒中及其它心源性栓塞事件事是HCM患者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病理生理机制

HCM患者房颤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6倍,其中涉及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基因突变、结构异常、心房传导延迟受损等。约60%患者存在明显的基因突变,主要包括: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肌钙蛋白T(cTnT)、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β-MHC错义突变与AF发生风险明显相关;血管紧张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则与AF进展过程有关。心肌肥厚、左房压力超负荷、心房肌纤维化,最终导致心房结构异常。

内科治疗

目前,尚缺乏针对HCM患者AF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其药物治疗的原则多遵从控制节律、控制室率、抗凝。年11月,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学会(AHA)联合发表了首部肥厚性心肌病(HCM)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南专门对HCM合并AF的治疗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给予指导建议。

节律控制:首选胺碘酮(Ⅱa/B)。

室率控制:应用大剂量β-blocker及非二氢吡啶类CCB(Ⅰ/C)。

抗凝:首选华法令。

有创技术的应用

导管射频消融术已成为HCM患者房颤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其治疗经验仍有限。近几年来,医院心内科收治了多例这样的患者,经验告诉我们,治疗效果比较满意,许多患者房颤不再发作,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围手术期并发症与普通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手术没有什么明显不同。总之,按照指南推荐,射频消融治疗仍然是HCM合并房颤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扫描







































閾跺窛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
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dameikuang.com/xjbyx/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