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左侧为扩张型心肌病,
右侧为正常心脏)
一旦心脏的腔室开始扩张,心脏向全身输血的能力就会开始降低。接着心脏会进一步扩张腔室以应对这个问题,这会导致心脏更加衰弱甚至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症状一般包括感觉乏力、腿脚浮肿和气短。扩张性心肌病还可能导致心脏瓣膜问题、心律不齐和心脏内部血液凝块。高达一半的扩张性心肌病都可能是遗传原因(从父母到孩子的基因传递)。这又称为“家族性扩张性心肌病”。那扩张型心肌病如何治疗呢?首先积极寻找病因,排除任何引起心肌疾病的可能病因并给予积极的治疗,如控制感染、严格限酒或戒酒、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在扩心病早期,仅仅结构发生变化,而无心力衰竭,积极药物干预,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减少心肌损伤和延缓病变发展。如果发展到中期,已经表现出心力衰竭,则按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了,比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地高辛、螺内酯等,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确定治疗方案,若合并严重的心律失常就需要合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了。扩心病心脏扩大,常常在心脏内形成血栓,根据具体情况,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等预防,如果血栓已经形成,那就要服用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长期抗凝。目前除了药物,还有三腔起搏器(CRT)可纠正不同步收缩,改善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而不增加氧耗,并使衰竭心脏产生适应性改变,能改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和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外科治疗方案包括左室辅助装置及心脏移植。目前还有新的治疗方案在探索中,比如免疫学治疗、中医药疗法、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希望不久的将来,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迎来新的春天。肥厚性心肌病咱们健身肌肉发达是好事情,但是心脏的肌肉发达则危险重重。肥厚性心肌病是指心脏肌肉的异常增厚,心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疾病。这类心肌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约1/3的有明显家庭史,其发病年龄可以来自于所有的年龄段。心肌增厚的部位一般为左心室,也就是心脏为全身供血的主要腔室。肥厚性心肌病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两种类型。对于梗阻性的心肌病,心脏间隔(将心脏分为左右两个部分的隔膜)会增厚而且侵入左心室,阻塞血压流出的通道从而阻碍左心室将血液泵往全身。这样会导致患者出现胸痛、眩晕、气短和昏倒等症状。梗阻性的肥厚型心肌病还会影响心脏的二尖瓣,这样会导致血液在此瓣膜处的反向渗漏。对于非梗阻性的肥厚型心肌病,异常增厚的心脏肌肉并不会阻碍心室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整个心室对称性增厚,也可能进心脏底部增厚(又称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而右心室也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在所有两种类型的肥厚性心肌病中,左心室心脏肌肉的异常增厚都会导致其内腔的缩小,这样左心室的容血量就会降低。而且增厚的肌肉还有可能硬化。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心室更加难以放松,进一步影响容血量。心室内腔体积的减小会引起心脏和肺部血管的压力增加。这样受损害的心脏肌肉细胞也会发生变化,进而会干扰心脏的电信号,继而发生心律不齐。一部分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所以这种疾病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对于另一部分患者而言,却可能会表现出十分严重的症状,比如劳累性呼吸困难、非典型心绞痛、运动诱发的晕厥、室速或室颤、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由于危险的心律不齐,一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肥厚性心肌病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不过通常来说,其发病原因并不明朗。肥厚性心肌病如无明显症状,建议服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小到中等剂量,避免使用硝酸甘油、利尿剂等药物。如果有明显症状,建议使用丙吡胺。非药物治疗包括起搏器治疗、间隔支栓塞疗法,及外科手术。心肌病涵盖广泛,在此只简单介绍两种常见心肌病。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若有这方面的疑问,务必寻找专业的建议。白癫风医院白癜风可以治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