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蒽环类药物的研发历史
蒽环类药物,是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又叫做蒽环糖苷类抗生素,年由H·Brockmann命名,基本结构为蒽环与一个氨基糖以糖苷键相连。
二、蒽环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有何差异呢?
蒽环类药物的基本结构,是由1个四环的发色团(糖苷配基),通过糖苷键与1个或多个糖或氨基糖连接而成,而不同的蒽环类物质其配基或糖互有差异。
三、蒽环类药物是如何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呢?
蒽环类的抗肿瘤作用相似,进入细胞核内迅速嵌入DNA核酸碱基对间,嵌入作用使碱基对之间的距离由原来的0.34nm增至0.68nm,因而引起DNA的裂解,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合成。
另外还能抑制DNA聚合酶及拓扑异构酶Ⅱ活性,干扰DNA合成。
螯合铁离子后产生自由基,破坏DNA、蛋白质及细胞膜结构(心毒性机制)。
四、蒽环类药物的药理学特点有哪些?
1.周期非特异性药
2.主要在肝脏代谢,经胆汁排泄,48h内<10%的药量由尿排出,96h内40%的给药量由胆汁排出,对有肝转移和肝脏功能受损的患者,血浆中浓度维持时间延长,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代动力学影响较小
3.半衰期13-50h不等
4.除IDA外不能被胃肠道吸收,不或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5.主要由MDR1介导耐药,部分药物之间有不全交叉耐药
6.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粘膜炎、心脏毒性等
五、蒽环类药物的抗肿瘤谱及用法如何?
六、蒽环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如何防治?
1.心脏毒性:是蒽环类药物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累积剂量呈正相关,因此早期监测和积极预防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显得尤为重要。
(1)最大累积剂量
(2)心毒性分类
①急性:发生在给药后的几小时或几天内,常表现为心内传导紊乱和心律失常,极少数表现心包炎和急性左心室衰竭
②慢性:发生在化疗后1年内,表现为左心室功能障碍,最终会心衰
③迟发性:发生在化疗后数年,表现心室功能不全、心衰、心肌病、心律失常等
(3)发生机制
(4)如何预防?
①加强对高危因素(年龄小,既往心脏疾患和高血压,曾应用过蒽环类药物,同时接受胸部放疗)患者的监测、谨慎用药
②改变给药方式:延长给药时间(持续静点),降低血药浓度。不影响抗肿瘤效应,但粘膜炎、胃肠反应增加
③个体化给药:对每一位患者进行跟踪监测,以评估心肌结构和/或功能,检测方法:超声心动、同位素血管造影等
④心脏保护剂:右丙亚胺,主要通过与铁离子的螯合而发挥心脏的保护作用
2.骨髓抑制:是蒽环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可通过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血小板生成素和成分输血等治疗来解决
3.消化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及胃炎等,可通过给予止吐药及糖皮质激素来防治呕吐,常用药物包括托烷司琼、恩丹司琼、阿瑞匹坦等
4.其他:包括口腔炎、脱发、发热、皮疹等,这些不良反应均属于暂时性
七、温馨提示
1.1岁或体重10kg的儿童:按体重给药,且延长输注时间至1小时以上
2.肝肾功能损伤的病人要注意减量
3.因为药物为发泡剂,外溢会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如遇外溢立即停止静注,局部冰敷24-48小时,并及时通知主管医生
4.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心功能,包括ECG和射血分数。一旦发现心力衰竭、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的体征应立即停药并通知医生
5.禁止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给药
6.治疗效果通常伴有毒副作用
7.各种蒽环类药物不能等量替换
8.曾做过放疗的患者常发生食管炎和放射回忆反应
9.告知患者用了阿霉素或者柔红霉素有1-2天的红色尿是正常的,并非血尿的表现
张晶鑫
住院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首都儿医院
主要从事小儿血液病和实体肿瘤的诊治,以及儿童常见病的诊疗,曾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编写:张晶鑫
审阅:杨丽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