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一词,源于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症状表现,即心脏突然有落空感、心慌不安、脉搏不规律、不能自主,常兼有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不能平卧,以至晕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请联系删除中医分析心悸病因
从中国古代医学书籍中就有记载,“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等的心悸症状病因描述,下面我们具体来说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请联系删除1、体虚久病
“素体虚弱,禀赋不足”、“久病生养”、“劳苦过度”“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年老体弱,心脉不通”,这些都是描述体虚久病而导致心悸的情况。
2、饮食不节
“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醇酒乳酪,蕴热化火生痰”、“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描述的是饮食不节所致的心悸。
3、七情所伤
“忧思不解,悲哀过极,情怀不适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不能自主”,七情六欲所导致心神劳倦过度,伤脾伤气,气血不足致使心失所养而心悸。
4、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症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或“风寒湿热之邪由心脉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如温病、疫毒、春温、风温、署温、白喉等,都可引发心悸症状。
中医药辨证施治
1、心虚胆怯
治则: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2、心脾两虚
治则:益气安神,补心养心
3、心阳不振
治则:安神定悸,温补心阳
4、阴虚火旺
治则:养心安神,滋阴清火
5、水饮凌心
治则:化气利水,振奋心阳
6、痰火扰心
治则:宁心安神,清热化痰
7、心血淤阻
治则:理气通络,活血化瘀
北医院北医院专家提醒:中医药调理治疗心悸具有辩证性,可以标本兼治,对症性更强,副作用更小,因此往往受到大众的欢迎和认可,但选择中医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专业的、资历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