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肿瘤病人的心理干预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活动、情绪好坏、生活态度等,对疾病的转归与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治疗恶性肿瘤不仅为延长病人的生命,更需要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一)心理干预方式1.认知重建通过认知重建,了解肿瘤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肿瘤不等于死亡,了解疾病的发展和治疗的效果,以减轻恐惧和焦虑。认知重建的方式,包括聆听防癌、抗癌知识讲座,学习健康教育手册,利用抗癌热线和网站等。2.应激处理和应对技巧指导应激是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后,机体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表现为一组特殊的症状群,出现适应综合征(GAS)和局部适应综合征(LAS)的表现,使机体的生物系统发生改变。肿瘤确诊后将面对一系列应激情形。在面对疾病和治疗的压力时,可利用的资源包括:精力,积极的信仰,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性技巧如倾听、交流等,社会支持,物资资源。个体的应对包括情感应对和解决问题式应对,个体合理运用情感式和解决问题式应对对促进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常见积极应对方式为目标设定法、情感疏泄、放松技术、自我激励等。常用的应对方式为:①斗争精神(为积极应对方式);②否认:否认肿瘤的诊断,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患癌(为消极应对方式);③宿命论:听天由命,不主动探索有关疾病的信息(为消极应对方式);④丧失希望:面对肿瘤处于无助感,精神陷于崩溃(为消极应对方式)。3.行为训练心理干预中行为训练是主要方法之一,可帮助病人降低心理应激反应和躯体症状。(1)肌肉放松训练:如握拳曲腕、屈肘耸肩、曲颈皱眉、闭眼咬牙、下巴贴胸、拱背挺胸、吸气缩胸、收腹憋气、提肛收臀、伸腿跷趾等。(2)希望疗法:包括建立团体意识;探索希望;调动支持系统;丰富生活;陶冶性情,坚定希望;思考与评价。(3)指导病人冥想:在专业师的指导下,通过视觉、声音、气味、感觉创造想象。(4)音乐治疗:按照自身的喜好选择合适的音乐,一般每次20-30分钟。(5)尊严治疗:护士在称呼病人时尽量不要直呼其床号,如"31床某某某”,而应该根据其年龄、职业来称呼。对于大小便不能自理而需要床上大小便的病人,应注意保护隐私,使用屏风等保护工具。放化疗引起脱发时。可指导病人佩带帽子、头巾、假发。喉癌佩带喉套管的病人,可指导其随身携带本子、写字板以便于交流,同时在沟通时注意语速控制,耐心开导,注意尽量让病人可以完整表达内心想法,不要中途打断。乳腺癌的病人由于形象紊乱,可指导其佩带义乳,以维护病人的尊严。(6)与病人建立治疗互动关系:包括向病人提出忠告、建议;帮助病人说出难以启齿的问题及表达消极情绪;帮助病人明白问题所在;应用团体和社会动力影响病人的心情并改变其行为;形成安全的、被接受的互动关系;帮助病人认识自己的软弱;改变病人不良的思维模式。(二)根据不同治疗阶段病人的心理需要给予心理支持1.确诊阶段(1)合理选择向病人及家属告知病情的方式和时间。研究表明,医师和家属对已确诊为恶性肿瘤的病人,采取对其保密的做法弊多利少。认为那样做不利于病人建立足够的精神准备,无法有效激发、调动其机体抵抗癌细胞的能力。但考虑到病人的机体已受癌细胞侵害。为避免其再受精神压力,保密的动机无可非议。故在实际工作中,护士需因人而异,根据病人的人格特征、适应能力、病情轻重、对肿瘤的认知情况,慎重决定如何告知病人真相及告知的时间、方法。(2)做好各种检查前的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各种检查的目的、方法、意义及配合的注意事项,帮助病人尽快完成各种检查。2.治疗阶段(1)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治疗计划,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如手术、放疗、化疗、生物免疫治疗及其他方法,应将疗效、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解释清楚,使病人和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加强健康宣传:最大限度的减轻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3)协助行为矫正:通过了解病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病人共同分析其生活方式、行为与肿瘤发生、发展、治疗、转归的关系,使病人认识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危害性并加以矫正,做到生活有序,心身松弛,情绪乐观。(4)积极心理暗示:如在使用止痛药时可以告知病人“这种药物止痛效果很好,你的疼痛会很快减轻……",通过语言暗示可以发挥药物的心理效应,减轻病人疼痛。异常心理可诱发肿瘤,而健康的心理则可抵抗肿瘤细胞。事实证明乐观的病人治疗效果佳,延长生命的机会更多。如指导病人经常运用自我暗示法,“体内的抗癌大将军——免疫杀伤细胞,正在主动攻击肿瘤细胞,肿块在慢慢缩小。”这不仅可使病人由消极被动治疗转变为积极主动治疗,还可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5)实施心理疏导:因人体免疫系统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所以亦受到认识、情绪的心理因素影响。肿瘤病人的负性情绪状态可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作用于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降低机体免疫力;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类固醇受体,使T、B淋巴细胞减少并降低免疫力。有学者发现,压抑、紧张会损伤DNA自然修复过程,导致肿瘤发生。此外,压抑可使分化的原癌基因转化为癌基因,诱发痛变。这样使人体处于反常的功能状态,打破了生命过程中物质与精神活动之间良性的平衡关系,使癌细胞处于易发生和发展状态。因此护士要为病人实施积极心理疏导和调整,使其及时宣泄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①纠正错误认知:虽然“肿瘤不等于死亡”的理念已为不少人接受,然而谈癌色变的人依然很普遍。大量研究表明,凡能正确认识肿瘤,保持良好心态的病人,五年生存率明显提高。故应加强恶性肿瘤的科普宣教,使肿瘤病人了解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保持积极心理状态,恶性肿瘤是可以治愈的,同时可提高生存质量等。②放松训练:指导病人通过听音乐、静思、放松心身的行为训练方式,达到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目的。③给予信息支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给予病人各种信息支持,如诊断后,病人需要关于疾病预后、治疗等信息支持;晚期、临终阶段,病人需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可消除病人恐惧绝望情绪,恢复心态平衡。(6)引导有效应对:由于恶性肿瘤本身带给病人极度的恐惧和忧虑,使其不敢正视疾病,出现否认、攻击、依赖等消极防卫反应,对治疗及预后造成不利影响。护士应引导病人恰当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如可运用转移机制,使其及时疏泄紧张、恐惧等,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7)强化社会支持:护士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dameikuang.com/yfzl/9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