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dquo不要跟病人做朋友rdq

这段时间,几乎每天打开电脑,都会看到关于医护人员的新闻,暖心的、感动的、心疼的……常常看着看着,就忍不住眼泪……

年轻的90后护士,医院工作,听到支援武汉的号召主动“请战”,一句“我身份证(湖北)开头,我不是逆行,是回家。”,让人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医院里,医护人员鼓励轻症患者“动一动”,带头跳起“火红的萨日朗”。

这可能是我们看过动作最不匹配,但最美最感人的“萨日朗”了。

疫情之下,我们的医护人员不仅勇于承担救治任务,还在尽最大努力,给患者们心理上的支持。

需要的时候,连“领舞”的活儿都得干。

这景象,大概真的只会出现在中国吧。毕竟,中国医生,是特别神奇的一个群体……

堂小楠

最近超火的纪录片《中国医生》我看了,只是第一集的开头,就让我忍不住心酸和眼泪。

如果说有一个地方,汇聚了人间最多的悲喜,那这医院。

有人在这里迎接新生命,有人在这里送别亲友,有人在这里惊惶不安,有人在这里勇敢鏖战。

但不管你处在哪一种状态,医生都是见证者,引领者,也是你的陪伴者。

这个过程中,医生难免会成为人们寄放各种情感和情绪的对象。一边被奉为天使,一边被视作恶魔,一边被高歌赞美,一边被恶意中伤。

成为一个医生,便注定要面对这种“魔幻”。

老实说,我曾尝试着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医生,代入到各种新闻事件中,然后非常没出息的,辞职了N回。

所以我一直对这个群体心怀敬佩,并且相信,选择这个职业的人,是真的心有理想、抱有情怀。

正如纪录片开头唱的那样:

理想不哭泣,美不会叹息;

生命中的热爱,怎能忘记……

他们是疼痛过后,柔软依旧,还是不染一抹尘埃;

他们是生死两忘,冷暖不休,却仍独自飞翔在天空……

正片的开端,医院的心脑血管医生朱良付瞪着困惑又无奈的眼睛讲述着:

一个老太太,无法面对老伴的离世,便将一切归罪于医生:

“是你!把我们家老爷子害死的!”

“我要把你撕成碎片!”

老太太一边投诉他,一边又继续要求医生治疗自己的高血压。

她明知道最能帮助她的人是医生,却依然理直气壮的怨恨医生。

“能理解吗?”镜头下,朱良付医生像是问记者,更像是问自己。

但无论理不理解,医生还是要收治她。至于委屈,大概也只有默默自己吞了吧。

即使如此,医生也是最希望你能够被治愈的人。

也许有人会质疑:最希望病人治愈的,应该是家属吧。

嗯……还真不好说。

医院烧伤整形科,有一个60多岁的患者老刘,因为煤气爆炸,全身95%的皮肤被烧伤,治疗不久,就花了近30万。

一开始他的儿子信誓旦旦的说,肯定要治疗的,这都不算孝心,只是儿女的本分。

年轻的住院医师徐晔每天细心的给老刘换药,体谅他的痛苦,每操作一步,都像哄孩子一样轻声细语的提醒老刘,可能有点疼、有点凉……

他还不断将自己所知的任何一点乐观消息带给老刘的儿子:

“他剩下的5%的皮肤,是很健康的,毛囊都还在,植皮手术后,好好换药,他是能够慢慢自愈的。”

因为理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徐晔主动向他们推荐可能的社会众筹渠道,医院的基金会提出了救助申请。

救助基金获得批准,徐晔由衷的笑了。

医院承诺,先援助2万,后续再根据治疗情况追加。

但是就在手术的前一天,老刘的儿子反悔了,他坦承了自己的难处:

“前几年,我们投资弄了一个小厂,还买了房子,现在要一下全卖掉,不现实,那我们亏大了……”

徐晔反复解释,不植皮就出院,老刘身上等于全是毫无保护的创面,任何一点普通的细菌(生活中、空气中无可避免会接触到的)都会带来严重感染。

一言蔽之,现在出院,等于回家等死,而且是必死。

解释这一切的时候,徐晔的眼神哀伤又无奈。

最后老刘被强行出院了,望着他空荡荡的病床,徐晔沉默了很久。

徐晔对记者说,前辈早就提醒过了,烧伤科这种情况很常见的,一句话形容就是:

很多时候我们还没遇到医术上的瓶颈,就已经遇到人心的瓶颈了。

徐晔哽咽着说,自己会在磨炼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极限,但希望大家不要误解医生很冷漠,他们只是见多了同样的情况,变得冷静。

不管怎样,医生,都是最盼望你好的那个人。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选择了从医,就是选择了一条不断修行的路。

肿瘤科副主任医师魏嘉说,她的前辈也告诫过她一句话:不要和病人成为朋友。

原因让人泪奔:因为肿瘤科收治的都是癌症病人,当医生跟他们产生太多的私人感情,而其中大部分人又终会逝去,那对医生来说,也是一种深重的打击。

但是这个告诫,很多医生,理论上认同,情感上,做不到。

魏嘉主治的一位胃癌晚期患者叫李燕,非常年轻,才28岁,有一个儿子。

在得知她病情的严重程度后,相处了6年的丈夫选择了离开。只有她的父母,还坚持为她治疗。

李燕每次治疗,都会劝妈妈离开病房,就是不想让她知道自己病的究竟多重。

对于丈夫的离开,她说她能理解,也不怨恨,她一边抹泪一边挤出笑容说:慢慢治呗,我还是要坚强,我还想多陪陪爸妈和儿子……

治疗过程中,魏嘉也总是在鼓励李燕的妈妈。

因为癌细胞扩散,经过会诊,医院建议摘除李燕的子宫。

但正在这段时间,李燕有了一个新男友,一个表示不介意她的病情,愿意陪她治疗的男友。

两人还憧憬着以后结婚,再生一个孩子……

权衡再三,考虑到李燕以后的人生质量,魏嘉重新选择了治疗方案,尽力想保住李燕的子宫。

魏嘉也有一个不满1岁的儿子,因为工作忙,很少能够享受家庭生活,很少有机会陪伴儿子。

甚至为了能去美国深造,不得不提前给儿子过周岁生日。

去美国交流学习三个月,魏嘉很可能错过儿子第一声妈妈、第一次学会走路。

但是,却有可能为李燕的治疗带回新的方案。

魏嘉一边流泪一边跟儿子说再见。

显然,同为女人,同为母亲,她能够理解一个完整的新家庭,对于李燕的意义。

修改治疗方案,谁能说,这只是一个医生的选择?

这分明也是一个挚友的选择。

还有一些科室的医生,被鼓励成为患者的朋友,比如——肾脏内科。

这个科室主治很多患尿毒症患者,医院做血液透析。

一位72岁的患者金志强,患尿毒症18年了,每个礼拜需要透析4次,每次4个半小时。

他坦言,很大医院度过的,也多亏有这么多医护人员能够成为自己的朋友,才能给他苦中作乐的信心。

他原本是省作协的会员,是个专写童话的作家,有一篇还被选入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教材。

他说,他写的故事里,是绝对没有死亡的。

但谁都看得出来,越回避什么,越恐惧什么。

这样常年跟疾病做生死搏斗的患者,特别需要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为这些患者定期举办讲座,鼓励他们详细记录自己的透析数据,带他们唱歌打气,还鼓励年轻的患者,申请换肾。

一名护士借着纪录片呼吁说,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器官捐献的意义,并淡定的说,我们都是登记了的(即同意将来自己的遗体可做器官捐赠)。

原来有那么多医护人员,不仅把一生贡献给医疗事业,就连在自己身后,还想继续创造“意义”。

说实话,看到这云淡风轻的一句,我没忍住眼泪。

在中国当医生,除了治疗病患,真的还要身兼数职——医学科普讲解员、心理辅导员、募捐组织者、危机公关……

凌晨下班,随叫随到是他们的日常。

回了家,可能依旧在查最新的医学资料、搞研究。

他们放弃了几乎全部的娱乐生活,甚至很少能跟家人吃一顿安稳的晚餐。

他们嘴上说着后悔学医、不让孩子学医,却又在得到患者和家属的认同时面露欣慰,感叹说:

“人心都是肉长的,家属也能感觉到,你是不是真的关心他(患者)。”

然后一路小跑着继续忙碌。

仿佛这一点认同,就是莫大的鼓励。

我真心希望,有更多的纪录片让更多的人看到医护这个群体,看到他们光环之后,那些凡俗的心愿和诉求。

疫情发生以来,关于医生的赞颂有很多,但另一方面,伤害医生、诋毁医生的事情也不断发生。

病毒阴影之下,是他们在拼尽全力保护着我们。

见惯生死的医生们,自己奋战多日也没叫过一声苦,却在看见同事们为了和时间赛跑,一天不吃东西、不喝水、不上厕所时流下了眼泪。

长时间穿着防护服是一种什么体验,我们普通人大概只知道“很辛苦”,却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到底有多辛苦”。

这段视频记录了一位护士走出隔离区的情形:

因为体力透支,护目镜起雾,她走的很踉跄,同事想要拉她一把,她却怕自己带菌会传染,赶紧拒绝:“不要接触我”。

太让人心疼了。

网友点赞很快超过了万,而这位护士平淡的说:“这只是我的工作,不想被过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dameikuang.com/kfyy/10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