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球王马拉多纳于当地时间11月25日因心搏骤停,经抢救无效赫然离世,享年60岁。
球王死于心脏骤停据《号角报》称,马拉多纳当天吃完早饭,然后散了会步。
几个小时后,他回到床上小睡。当时他“感觉不舒服。”到了午间,在家中照顾他的护士来叫他起床,发现无法将他叫醒,他已经失去了意识。
护士立即打电话叫救护车,但已经晚了......
在确定死亡后,马拉多纳的尸体被带到附近的停尸房进行尸检:
“马拉多纳当地时间中午12点左右死亡。法医警察下午4点开始工作。没有发现任何犯罪或暴力的迹象。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指向因心脏骤停死亡。”
“上帝之手”“世纪之球”是马拉多纳有生之年留给我们的动人传奇,而那夺其性命的心脏骤停,则在他远去后给我们狠狠地敲响了警钟。
心博骤停,因猝死夺命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指在不曾预料的情况下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心脏突发泵血功能的失常甚至丧失。
在我国,有超过2.3亿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其中,每年约有55万人发生心脏骤停。
在全球范围内,院外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为20-例/10万人,存活率仅有2%-11%。
心博骤停又是如何夺命的呢?
心脏是人体血流的发动机,心博骤停则使心脏失去泵血功能,导致脑血流供应不足,并进一步使脑、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和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损伤,从而引起一系列恶性循环,最终危及生命。
心博骤停是结果,病因却是心脏病据报道,球王马拉多纳不仅吸毒,还酗酒,心脏的泵血功能早就已经低于正常人。
他不堪重负的心脏后续甚至发展成了扩张性心肌病——一类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此病预后差,确诊后5年生存率约为50%。
另外,球王身体肥胖,为了控制体重,曾接受过胃旁路手术。
研究发现,在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中,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6-10倍,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男性、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则增加2-4倍。
而球王马拉多纳的直接死因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导致的急性肺水肿,最终导致猝死。
年轻的猝死者,40%没有心脏病当然,除心脏本身的疾病(冠心病、心率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等)之外,呼吸系统疾病、中毒、创伤、神经系统疾病等因素均可导致心搏骤停。还有多达10%至15%的心源性猝死发生在心脏看起来正常的人当中。
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项针对35岁以下的猝死者的研究显示,无法解释的突发性心源性死亡(没有心脏结构改变)高达40%。
由于脑血流量不足,大多数心脏骤停的人会在数秒至数分钟内失去知觉。
通常没有任何先兆症状。如果出现症状也是非特异性的,包括胸部不适、呼吸急促和无力。
猝死急救,每个人都该懂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心博骤停患者,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可以帮助其恢复自主循环,为后续的救治赢得时间和机会。
1、正确评估与处理“猝死”
发现患者突然倒地,做到以下几点:
(1)评估患者意识,轻轻拍打,高声呼喊他/她;
(2)判断患者有没有自主呼吸和颈动脉搏动;
(3)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呼救周围人员拨打急救电话。
2、掌握胸外按压要点
(1)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段);
(2)按压频率次/分至次/分,深度5cm至6cm;
(3)按压30次通气2次,每五个循环重新评估患者;
(4)尽量减少中断按压,控制在10秒以内;
3、如果旁边有除颤仪,电除颤须牢记六点
(1)除颤部位,心尖部,心底部
心尖部:左腋前线第五肋间心底部:右锁骨下胸骨柄右缘第2-3肋间;
(2)评估皮肤除颤部位必须无破损,不潮湿;
(3)电极板紧贴患者皮肤,施加力度5Kg;
(4)除颤时,所有人员不得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身体,以防触电;
(5)除颤前,再次确认患者是否仍为室颤;
(6)除颤后,及时评估除颤是否成功,成功标志是心电监护示等电位线。
当然,除颤方式也需要我们多参加相关培训,习得正确操作方法。
其次,医院接受进一步救治,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如果自己或者家人出现胸闷、心慌、晕厥等不适症状,应该想到可能是心脏出现了问题,可能是发生猝死的前兆,当务之急就是及时呼救和就医。
3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1)戒烟限酒,健康饮食;注重体育锻炼,控制好体重;
(2)调控好血压、血脂、血糖,远离“三高”;
(3)患有冠心病和心率失常的人,需要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评估心脏功能;
(4)有猝死家族史的人群,医院进行心脏病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5)上班族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熬夜;若感冒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世界不会忘记球王马拉多纳,也希望大家不要忽视心搏骤停和心源性猝死,早预防、早治疗、少遭殃,以此向球王致敬。
参考文献
[1]鲁利斌,张思森.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现状调查研究——基于郑州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转归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8(8):-.
[2]XuF,etal.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traininginChina:currentsituationandfuturedevelopment[J].JAMAcardiology,,2(5):-.
[3]内科学.八年制第三版。
[4]郑刚.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猝死风险预测和干预的临床研究最新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2(9):-0.
[5]范国辉,张林峰.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36(1):87-89.
[6]徐美芳,顾洁.健康教育对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急救能力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33(4):-.
[7]万琪琳,王丹丹,岳玉霞等.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分类及鉴别[J].医学与哲学,,37(14):8-13.
本文编辑:秦嫣投稿与合作请联系:zhangyinghelian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