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看白癜风专业 https://m-mip.39.net/nk/mipso_7107858.html语言美化小技巧——多层次修饰中心语多层次的定语定语是名词性短语中的附加成分。一般认为,定语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限制,二是描写。定语的限制作用,是指名词性词语添加定语后,能使词语所指的范围缩小。定语的描写作用,是指借用形容词性词语来描绘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多层次定语的类型可分为四种:并列式多层次定语、递加式多层次定语、套迭式多层次定语、混合型多层次定语。下面我们依次进行分析。(一)并列式多层次定语并列式多层次定语是指几个定语并列地修饰中心,定语和定语之间没有修饰关系,不分主次,只有并列的关系。例如句子“庄严、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这个句子中的几个定语,只有表达的先后顺序,而无意义上的从属关系,它们一个接一个地修饰中心词,平等联合。再如托尔金的《魔戒之王》第一节《不速之客》的开头: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名哈比人。这可不是那种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腐败气味的洞穴;但是,它也并非是那种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这是个哈比人居住的洞穴,也是舒舒服服的同义词。这个句子中,“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腐败气味”三个定语之间就是并列关系,没有主次之分,都是直接修饰后面的“洞穴”,同样“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三个定语之间也是并列关系,没有主次之分,不彼此修饰,直接修饰后面的“无聊洞穴”。(二)递加式多层次定语递加式多层次定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语依次排列在中心语前,离中心语近的先修饰中心语,随后这个定中短语又作中心语被前面的定语修饰,如此依次叠加。例如鲁迅《奔月》中有这么一个句子:“他坐在对面的铺着脱毛的旧豹皮的木榻上,搔着头皮。”这个句子中,“旧豹皮”先修饰“木榻”,“铺着脱毛的”再修饰“旧豹皮的木榻”,最后整个大的中心语“铺着脱毛的旧豹皮的木榻”被“对面的”这个定语修饰。(三)套迭式多层次定语套迭式多层次定语是指离中心语最远的定语和其临近的定语先构成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如此形成的定中短语再作为修饰成分对后面的定语进行修饰,最后延伸到对中心语进行修饰。例如:“他爸爸的朋友的孩子”。显然的,第一个例句中“他”先修饰“爸爸”,“他爸爸”再作为定语修饰“朋友”,最后“他爸爸的朋友”又作为定语修饰“孩子”。(四)混合型多层次定语还有一些定语混合了前面所提到的类型中两种以上的定语类型,我们姑且把它称为混合型多层次定语。如句子:“我弟弟的朋友的可爱、善良、漂亮的女儿。”这个例句中,大结构是套迭式,“我”先修饰“弟弟”,“我弟弟”再作为定语来修饰“朋友”,“我弟弟的朋友”最后作“可爱、善良、漂亮的女儿”的定语,而这个中心语又是一个小的并列式多项定语的结构,“可爱、善良、漂亮”修饰女儿。再如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大太太从红木首饰盒里拿出一块四方型的女式手表来。”这个句子中,“首饰盒”先受“木”的修饰,“木首饰盒”再一起受“红”的修饰,“红”和“木”之间没有直接的修饰关系;“手表”先受“女式”修饰,“女式手表”再受“四方型”的修饰,“四方型”和“女式”没有直接的修饰关系。(五)举例及点评名作欣赏冬牧场(节选)李娟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加玛一直戴着一对廉价又粗糙的红色假水钻的耳环,才开始我觉得俗气极了。很快却发现,它们的红色和它们的亮闪闪在这荒野中简直如同另外的太阳和月亮那样光华动人!另外她还有一枚镶有粉红色碧玺的银戒指,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值钱货,便更显得她双手的一举一动都美好又矜持。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这里毕竟是荒野啊,单调、空旷、沉寂、艰辛,再微小的装饰物出现在这里,都忍不住用心浓烈、大放光彩。有一天加玛在一件旧衣服的口袋深处摸到了一枚假金戒指。当时已经挤得皱皱巴巴,拧成一团了。居麻把它掰直了,再套在一根细铁棍上敲敲砸砸一番,使之恢复了原状。为表示友谊,加玛把它送给了我。我非常喜欢,因为它看上去和真的金子一模一样。若是以前,我是说什么也不会把这样的假东西戴在手上的。可如今,在荒野深处这个俭朴甚至寒碜的家庭里,在仅具备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无一物的天地间,它是我唯一的修饰,是我莫大的安慰。它提醒自己是女性,并且是有希望和热情的……每当我赶着小牛向荒野深处走去,总是忍不住不时用右手去抚摸左手的手指,好像那枚戒指是我身体上唯一的触角,唯一的秉持,唯一的开启之处。在蓝天下,它总是那么明亮而意味深长。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地。我和加玛高高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断他们的财富。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中他们最倔犟。有一天早茶后,加玛唤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队伍经过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进着。但是加玛又提醒我:“看,没有马。”仔细一看,果然,队伍里只有一个人步行牵着驼队,同时还兼顾赶羊。看来看去再也没有别人了。比起之前几支又是摩托车又是座饰华美的马匹的队伍,可真寒碜啊。加玛判断道:没有马是因为他家昨夜驻扎时,马跑散了;只有一个人前进是因为其他人都找马去了。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佳篇品读回到原点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学易点评李娟的文字总是让人有亲近感,无论在多艰苦的环境下,总能保持着天然乐观的情态。节选的《冬牧场》同样也是这种情态。李娟灵动地使用了一些定语,使自己的情感表达得具体而生动。如“加玛一直戴着一对廉价又粗糙的红色假水钻的耳环”,这个句子中,“一对”“廉价又粗糙”“红色”“假水钻”等定语,混合在一起,修饰了中心词“耳环”,读来不禁生出一阵悲怆之情,而这种生活,在李娟的笔下却依然乐观,如“另外她还有一枚镶有粉红色碧玺的银戒指”,“一枚”“镶有粉红色”“碧玺”“银”和上句中的几个作定语的词语对比强烈,写出了草原上生活的人们精神上的怡然自得。满分作文《回到原点》,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议论性散文。作者以舒缓柔情的笔墨,细绘了老猫懒睡、祖孙享乐的两幕场景,突显喧嚣大城市深处老巷的“悠闲与宁静”,倾诉铭刻于心的童年记忆。考生的定语运用很娴熟且有表现力,如“灰白的天空”“尘土飞扬的马路”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老巷的现状。再如“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这是一个混合式的定语结构,将“喧嚣”和“悠闲与宁静”构成对比,写出了一种怀旧心理。还如“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并列式定语,写出了情意绵长、富于历史底蕴的美丽景致。(六)需要注意的问题1.要注意定语和中心语的配合定语是修饰中心语的,定语和中心语配合得好,就会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请看下面一段话:周总理以他崇高的革命精神,卓越的外交才能,丰富的斗争经验,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精力,赢得了世界革命人民的爱戴和敬佩。在这段话中,修饰语和中心语配合得非常恰当——用“崇高”来修饰“革命精神”,用“卓越”来修饰“外交才能”,用“丰富”来修饰“斗争经验”,用“渊博”来修饰“学识”,用“非凡”来修饰“精力”。五个修饰语和五个中心语都各得其所,配搭得十分精当,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周恩来总理伟大的精神和杰出的才华,让读者深深感到周恩来总理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爱戴和敬佩是理所当然的。2.要注意定语的位置一个定语该放在什么位置,这对语言表达很有影响。有的时候,位置不同,意思就很不一样,有些病句是定语的位置摆错了。例如:考古专家和史学工作者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这个句子中,文物是属于两千多年前的,但不是在两千多年前出土的。“两千多年前”这个修饰语应是“文物”的定语。3.要注意书面上“的”的正确使用定语后面用结构助词“的”,但是,现在常常有人把状语后面的“地”写作“的”。例如:在北京,历史上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除长城外,像紫禁城故宫、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碧云寺、白云观、地坛等,都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完整的保存下来了。这个句子中,“完整的”应改为“完整地”。4.不要堆砌定语在写作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使用定语,就会使意思表达得准确、生动。但是,如果不管有没有必要,不管恰当不恰当,一味堆砌定语,那就不好了,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下面的例子都犯了堆砌定语的毛病:①收音机里传来了振奋人心的令人兴高采烈、欣喜若狂的特大喜讯。②我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宽广、辽阔、庄严、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例①有了“振奋人心”这个定语就够了,“兴高采烈”是多余的,“欣喜若狂”根本就用得不是地方。例②“天安门广场”前堆了那些定语,有的语意重复,有的也不恰当,读起来很别扭。全句宜改为:“我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天安门广场,它是那样的宽广、雄伟。”多层次的状语状语主要是从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意愿、语气、肯定、否定、条件、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限定,此类状语统称为限制性状语;状语还能够从性质、状态、程度、数量、声响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此类状语统称为描述性状语。多层次状语的类型可分为三种:并列式多层次状语、递加式多层次状语、交错式多层次状语。下面我们依次进行分析:(一)并列关系并列关系的多层次状语的构成材料一般比较统一,通常都是由同一词性的词语充当状语形成的。如:①为迅速,为省事,他应用了东方的办法。②为了牛教授自己,为了民族的气节,瑞宣日夜祷告牛教授不要轻易迈错了脚步!③睁开眼,他忘了是在哪里,很快地,不安地,他坐起来。例①的状语“为迅速”和“为省事”都是介词短语,例②的状语“为了牛教授自己”和“为了民族的气节”也都是介词短语,例③中的状语“很快地”和“不安地”都是形容词性短语。这种关系的多层次状语的特点在于:作状语的各词语之间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就对谓语中心语的语义关系来说,整个状语所显示出的要么都是限制性的,要么都是描写性的;就各个状语项之间的排列顺序而言,并列关系的多项状语内部有着相对自由的排列顺序,但在语境等其他外部因素的制约下,却又往往体现出不可逆的趋势。(二)递加关系递加关系的多层次状语是最为普遍的。这种关系的多项状语的构成材料比较复杂,既可以是由同一词性的词语相互组合而成,也可以是由不同词性的词语组合而成。如:①今天,韵梅觉得一切都可以将就一点,不必一定都守规矩。(副+副+副)②这样占了大赤包一个便宜,他觉得应当赶紧下台;等到再做了官的时候,再和冠家重新算账。(介十副+介+副)例①是由三个状语组成的多层次状语,三个状语“不必”“一定”“都”都是副词。例②都是由四个状语组成的多层次状语。“等到再做了官的时候”“再”“和冠家”“重新”分属介词短语、副词、介词短语和副词。这种关系的多层次状语的特点在于:作状语的各词语之间是属于不同层次上的成分,相互之间不发生直接的结构关系,它们只是根据位置的先后,递次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作状语的各词语对谓语中心语来说,往往是既有限制性又有描写性;此种关系的多项状语的切分方式一般是自左而右;另外是不管再在里面添加什么修饰成分也都不影响整个多层次状语的关系,整个多层次状语显示出极强的递加性特征。(三)交错关系由字面可知,这种关系的多层次状语是指并列关系和递加关系的混合体,在整个多层次状语内部,可以分成并列关系和递加关系两个小型的多层次状语。这种关系的多项状语一般而言都是由不同词性的词语构成的。如:①来到这里的不只是犯人,而也是日本人折来的花草;他们必须在断了呼吸以前,经验到最耐心的,最细腻的艺术方法,把血一滴一滴地,缓慢地,巧妙地,最痛苦地,流尽。例①中的多层次状语是由五个词语组成的,其中“把血”是介词短语,“一滴一滴”是数量短语,“缓慢”“巧妙”和“最痛苦”是形容词性短语。在这个多层次状语中,“缓慢地”“巧妙地”和“最痛苦地”先组成并列关系的多层次状语,然后再跟“把血”和“一滴一滴地”依次递加形成多层次状语。交错关系的多项状语的特点在于:它兼有并列关系和递加关系多层次状语的特点;作并列关系的小型多层次状语的词语是属于同一层次上的成分,作递加关系的小型多层次状语是属于不同层次上的成分;作状语的各个词语对谓语中心语来说,往往是既有限制性又有描写性;在切分时,可以先将并列关系的小型多层次状语看作一个普通状语,从左往右切分,然后再按照并列平等的原则,切分并列关系的小型多层次状语。(四)举例及点评名作欣赏脚步声陆文夫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自己于自己的脚步。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那脚步声还会清楚地告诉你,它永远也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在都市的喧嚣声中,凡夫俗子们不可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你一出门、甚至不出门便可听到整个的世界有一种嗡嗡的轰鸣,分不清是哭是笑是哽咽,分不清是争吵不休还是举杯共饮,分不清是胡言乱语还是壮志凌云,分不清那事物到底是假是真,分不清来者是哪个星球上的人,弄到最后你自己也分不清自己了。人人都好像不是用自己的脚在走路,而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往前推。很难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了,只听得耳边呼呼风响,眼前车轮滚滚,你不知道是在何处,忘记了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行动就是一切。偶尔回到空寂的林间来,又听到了自己的脚步声。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一股和煦的风,一股清洌的水穿过了心头。我从乡间走来,迈过泥泞的沼泽,走过碧野千里,那脚步还是存在着,还是和我紧紧相随,有这一点也就聊以自慰。我不希望那脚步会把我送到我心中的目的地,那个目的地是永远也不会到达的,如果我能到达的话,后来者又何必去跋涉?心中的目标虽然难以达到,脚步却也没有白费,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痛苦是一种收获,艰难是一种收获,哭泣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体验,要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欢乐、顺利和仰天大笑是什么滋味?能走总是美好的。我不敢多走了,在湖边的岩石上坐下来,想留下前面的路慢慢地走,不必那么急匆匆地一下子就走完。太阳从不担心明天的路,一下子便走到了水天相接处,依偎在一座青山的旁边。我向湖中一看,突然看见有一条金色的光带铺在平静的湖水上,从日边一直铺到我面前,铺到我脚下的岩石边,像一条宽阔的金光大道,只要我一抬脚,就可以沿着这条金光大道一直走到日边,走到天的尽头,看起来路途也不遥远,走起来也十分方便。这种景象我见过多次了,它是一种诱惑,一种人生的畅想曲,好像生活的路就是一条金色的路,跃身而下就可以走到天的尽头,走到你心中设想的目的地。可你别忙,你只需呆呆地在岩石上多坐片刻,坐到太阳下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湖水,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地挪向前。佳篇品读在自然中生活大自然是睿智的,生活在他的怀抱中,才能感受世间最美的情趣,才能领悟到生活最本真的内涵。——写在前面难得独自一人漫步,灰色的天空,夹杂着尘嚣的气息,此时,我正在城市角落里的空旷操场,将心绪用沉重的琐屑一圈圈缠绕。没有人知道,我心中藏着的那片绿在哪?是在儿时哭泣的小柳枝下,在曾经迷失的那片烟花中,还是在我最柔美宁静的梦乡里?我痴痴又迷茫地走在找寻它的路上。直到我踏上阶梯,直到我看到那簇浅浅的绿,直到我从满树的纷黄与葱郁间走过,我的心豁然开朗。抬头望望头顶的绿,巴掌大的新叶在风中轻舞,一点缝隙透出的光线,将叶子的脉络清晰呈现。久在樊笼里,难得返自然。忘了有多久,待在烦闷的城市里,绚烂的霓虹,迷离的空气,令人窒息;忘了有多久,我的心麻木了,曾经歆羡城市生活的心,早已在冷漠的表情、喧嚣的都市中黯淡;忘了有多久,没有在自然中呼吸了,我的嗅觉已凝固在灰土的气息里。面对这寂静的城市,我想起了余光中的《冷雨》:“看那冷雨,闻闻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真的,不知有多久没有让自己浸透在那纯净的雨里,让雨水自然无痕地亲吻过我的脸颊。我多想像梭罗一样,在自然中生活。澄澈明净的瓦尔登湖畔,一座小木屋在林中静立,一桌,一椅,一床,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自然的清新气息。他从不锁门,在他的心中,木屋应安然恬静地睡在自然的怀抱里。清晨,他推门而出,晨光如娇弱的花蕊缓缓舒展;偶尔,他在湖边钓鱼,在荡漾的涟漪中构思他的作品,延展他的思绪;而后,在夕阳流动的歌声中,他漫步回屋,静思人与自然的和谐;夜半时分,鸟雀簌簌的叫声让他安然入睡。我也多想像谢安一样,在自然中生活。挟一叶轻舟,徜徉在潋滟的湖光水色中。世俗于他,不过是恰逢其惠、游戏人间罢了。而自然的风光,却是美的憧憬,梦的醒悟。我还多想带着一份儿时的回忆,到自然山水中去赏寻夕阳西下的落寞,信步走在弯弯的小路上,让自己的心随路上下起伏;然后在清澈的溪边,去采撷自由的呼吸、灵感的浪花。自然地生活吧,让我们在安静中去尽享那春花秋月、夏雨叩窗的幸福生活。学易点评作家陆文夫的《脚步声》写他在人生坎坷的经历中坚持倾听自己的“脚步声”,才经得住各种磨难和诱惑,并将这一切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从而逐步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标。听着自己的脚步声,会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让人心平气静,能够更真实地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城市的“噪”和山林的“静”形成对比,噪中显静,说明我们只有心静才能自省。作家使用状语修饰,言辞恳切,富有哲思。如“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中“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三个形容词短语(词语)修饰了谓语中心词“跟随”,极为具体地写出了“脚步声”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在句子“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中,“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先组成并列式关系的多层次状语,然后再和“必须是”“好像”依次递加形成多层次状语。满分作文《在自然中生活》文章思路清晰,切入点贴近生活实际,内容丰富,感性与理性、历史与现实兼容。重要的是考生对状语修饰运用娴熟,表达了自己的理性思考。如“我正在城市角落里的空旷操场,将心绪用沉重的琐屑一圈圈缠绕”,“正在城市角落里的空旷操场”“将心绪”“用沉重的琐屑”都是介词短语,而“一圈圈”则是数量短语,正是诸如此类的状语修饰,用细节呈现了自然状态下的情景,并将现实中的“我”融入其中。(五)需要注意的问题多层次的状语,应该注意语序关系,把握好如下的语序关系原则。1.时间顺序原则时间顺序原则在汉语语法结构中表现较为突出,语序里面大多体现着时间上的先后和动作行为的承继关系。这个原则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就是根据时间顺序原则,引领读者一步步走近醉翁亭。又如:他到西边去找,在先农坛的“墙”外,一个破砖堆上,找到了小崔的没有头的身腔。这句话中的“在先农坛的‘墙’外”和“一个破砖堆上”是不能互相调换顺序的。我们只能先看到先农坛的“墙”,然后到“墙”外,接着才能发现那个破砖堆,这是我们感知地理位置的正常顺序。2.整体先于部分原则汉语的思维方式更多地注重总结归纳,较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dameikuang.com/kfyy/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