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其病因既包括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原发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发性心血管病,也包括甲状腺疾病、酒精性、药物中毒性、结缔组织病等非心源性原因所致的继发性心脏病,治疗心力衰竭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并防止心力衰竭进一步恶化。应该指出,绝大多数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不易根除,因此,心力衰竭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医院心血管(心肌病)一科将以竭诚的服务、饱满的热情、精益求精的技术和您一起“管”好您的心脏。
(1)慢性心衰的专病管理:
所谓专病管理,即患者定期在专科就诊,并尽可能固定医生。因为在原发性心脏病发展的早期阶段,心力衰竭的症状可以表现的不明显,仅在诱因的作用下才出现。临床上,常见到有些平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心脏病患者,在劳累、感染、情绪激动等诱因下,出现气促、不能平卧甚至端坐呼吸、大汗淋漓等症状、在急诊或门诊用药后症状缓解,去除诱因后,又能胜任日常生活。由此,一些有原发性心脏病的患者即使在确诊为心力衰竭后,也容易对病情产生误解,以为医生在小题大做,以致随便停药、减药,这种现象在心力衰竭治疗中较为常见。
(2)随便停药、减药危害大:
例如,利尿剂用于控制液体潴留,一旦液体潴留消除,利尿剂仍应维持一定的剂量,以防液体再次潴留。此外,利尿剂的用药调整还涉及电解质的平衡,患者自行减量、加量、或停药,均可导致水钠潴留及电质紊乱等,可产生严重的心律失常。所以,心力衰竭患者应在专科医生的严密监控下,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再如,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很重要的一类药物β-阻滞剂,在产生长期疗效前,都会出现一过性的短期负性肌力作用。若没有实行专病管理,缺少专科医生的指导,患者很容易在一时看不到疗效的情况下自行停药,这对于心力衰竭的长期控制与预后极为不利。
(3)自我管理重要性:
应该指出的是,专病管理并非只是医生对患者的指导与建议,还包含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患者自我管理,定期到心衰门诊随访,并做每日自我保健,将用药情况和病情变化及时反馈给医生。
心力衰竭患者平时应对疾病和药物有更多的理解,能自行观察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血压、头昏和咳嗽,用药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医嘱及时监测肾功能和血钾。②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包括电解质紊乱、低血压和氮质血症。③服用β-阻滞剂时更应注重监测,包括低血压、液体潴留、心动过缓和是否有心力衰竭的表现,这与用药剂量的增减甚至停药与否关系密切。
当然,这医院随访外,完全可以自行判断,如脚踝是否浮肿,心率和血压也可自行测量。至于长期服用地高辛的患者,也应注意有无心律失常的情况。
(4)病人医生定向随访,更有效控制心衰:
由于心力衰竭治疗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只有建立专病管理,医生才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反馈的机会,使医生能够针对不同个体,全面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以提高患者对正确治疗的依从性。
此外,专病管理,定期随访可使医生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完整的病史采集,对其原发病性质、心力衰竭程度和患者的长期预后作出临床评估,及时阻止心脏原发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的发展;决定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患者是否可以进行手术修补或瓣膜置换,以及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是否应该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等,从根本上改善心力衰竭的预后,为患者争取最佳的生活质量。
总之,专病管理不仅使医患之间有足够的交流空间,相互信任和理解,而且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的生活方式提出中肯的建议,制定优化治疗方案,实行规范而系统的管理,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所以,医院心血管(心肌病)一科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愿意和您一起“管”好您的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