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对于许多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他们往往会成为重点“照顾”对象:饮食要清淡、多在家静养少运动、见到重物千万别搬.......得了心脏病,许多患者就当上“温室里的花朵”:终日不出门、经常闷被窝。以为这样能有助于心脏病的康复。而实际上,这样的过度静养对患者的危害十分巨大!
静养过度,心脏病不但没好反而送院
67岁的赵老师,原本是一个运动爱好者,退休前在学校下班后,就会约上好友一起打乒乓球、跑步、爬山、游泳......他就没有闲着的时候。退休后,他更是把这份爱好“发扬光大”,每天早上都会去爬山、做操,身体一直都非常硬朗。
可就在一年多前,赵老师突然发心绞痛,医院,医生诊断为冠心病,经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后出院。出院后,他按照医嘱每天按时服药、饮食清淡,从不敢马虎。而且,为了自己的心脏病康复,他放弃了以前所有的运动爱好,每天活动范围几乎就在自己的家里。
可谁曾想到,他这样“小心翼翼”地静养,冠心病非但没有转好的迹象,反而因心绞痛发作,医院。经医生再次检查,他的冠心病加重了。
赵老师感到非常奇怪,自己每天都谨遵医嘱饮食吃药,平时已经尽量静养,为什么心脏病不但缠着他不放,反而越缠越紧了呢?
后来,赵老师接受了医生的建议,转入康复科进行心脏康复治疗。康复医师在对他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之后,在心内科医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心脏康复运动治疗。在科学、系统的康复治疗下,赵老师不仅控制住了心绞痛更让他高兴的是,有了医生的专业指导,他又可以回归到他的爱好中,心情大好。
得了心脏病,合理的运动不但不会造成复发,更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其实在临床上,患上心脏病后一味静养是典型的误区。有些患者更会走上极端:不运动、保持卧床,生怕动一动就会刺激心脏,引起心脏病发作。
殊不知这样做适得其反。过度静养,尤其是长期卧床,会让心脏和身体机能得不到锻炼,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器官功能退化等问题,还可能让心脏病反复发作或引起并发症,使病情日趋严重。
运动康复,张弛有度
心脏病患者不同于健康人群,需要进行运动,但不能随心所欲。而且,同样都是心脏病,因为心肌受损程度不同、治疗及时与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等诸多差别,因此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就必“张弛有度”。
什么叫做“张弛有度”呢?就是把握好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
在进行心脏康复锻炼前,医生、康复师会通过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运动测试,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治疗方案,并对患者在进行运动康复时的身体状况进行及时监测,以达到最佳的运动治疗效果,及避免可能带来的运动风险。
心脏康复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或游泳。可适当配合阻力运动,建议采取中小重量多次数的方式。最好选择喜欢做并能长期坚持的运动,尤其推荐步行,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并可随时调节速度,是心脏病患者出院后运动的最佳选择。
开始运动时不要贪多逞能,开始每次运动5-10分钟就可以了,随着心功能的恢复,可以运动30分钟或更长时间。只有经常运动,心脏才会受益。因此每周应运动3-5天。而评价运动强度的一个简单标准是,以运动后当天晚上及第二天早上感觉尚好为宜。
心脏运动康复分期
第一期是住院期,在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患者逐渐在病房和楼梯上活动,比如练习自己梳头、剃须等,以及缓慢步行和少量爬楼梯。
第二期是早期恢复期,一般是出院后2-6周,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也可以遵循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专家的建议在家运动治疗,逐渐增加活动的级别,比如可以做一些柔软体操。
第三期是后期恢复期,一般是出院后6-12周开始,持续3-6个月。这段时间患者可以在医学监护下进行锻炼,比如可以做慢跑、游泳等运动。
第四期是终身维持期,此时患者已经学会了正确的锻炼方法,并开始进行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接下来就需要终身维持现有的健康状态,并定期接受康复随访。
出院后运动,如何进行自我监测
患者在出院后,可进行自我的运动评估和监测。运动的强度估算常常是通过最大摄氧量、心率、METs和无氧域值得出。但通常可以做这样的简易判断:
测心率:最大心率的60%-85%
运动中能自由交谈
运动后次日早晨无感觉疲劳
心率无明显加快或者减慢
自我感觉良好
心脏康复,给心脏做“4S保养”
除了运动,在日常生活也要给心脏做好“4S保养”,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血管疾病对身心的不良影响,降低疾病整体风险,改善患者心理社会和职业状态。
对于心脏保养,记住以下四个法则:
1S:控制水分,饮食少油,少盐
2S:杜绝烟酒:
3S:避免情绪、血压波动幅度过大:
4S:坚持复查,一旦出现旧症状或不明新症状,也要赶紧就医:
国际康复会议与展览ID:rehabcanton
本稿由国际康复会议与展览采编,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