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IE)系微生物感染心内膜或邻近的大动脉内膜伴赘生物形成。按病程进展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并可分为自体瓣膜、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常见感染部位是心脏瓣膜,也可以发生于腱索、心壁内膜。本节主要介绍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常见致病微生物
常见致病微生物包括:
(一)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各占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病原微生物的65%和25%。
(二)急性IE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由肺炎球菌、淋球菌、A族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
(三)亚急性IE患者以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其次为D族链球菌(牛链球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细菌较少见。
(四)真菌、立克次体和衣原体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少见致病微生物。
临床表现
最易发生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湿性心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
发生菌血症到出现症状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在菌血症后2周以内。
(一)发热亚急性者起病隐匿,有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发热是SIE最常见的症状,常呈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一周以上,呈弛张性低热,一般39℃,午后和晚上较高。急性患者呈现败血症过程。心力衰竭发作常见。
(二)心脏杂音80%~85%有心脏杂音,由基础心脏病和(或)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的瓣膜损害引起。急性者较慢性者更容易出现杂音强度和性质的改变,或出现新的杂音(尤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多见)。
(三)周围体征多为非特异性,已经较少见,可能由微血管炎或微栓塞所致。
1.淤点可出现于任何部位,以锁骨以上皮肤、口腔黏膜及睑结膜多见。
2.指和趾甲下裂片状出血。
3.Roth斑为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块,中心呈白色,多见于亚急性感染。
4.Osler结节为在指和趾垫出现豌豆大的红紫色痛性结节,亚急性者较常见。
5.Janeway损害主要见于急性,在手掌和足底有直径1~4mm的出血红斑。
(四)动脉栓塞动脉栓塞常由赘生物破碎或脱落引起。栓塞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如脑、心脏、脾、肾、肠系膜。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及右侧心内膜炎者常见肺循环栓塞。栓塞后可以在局部引起感染或脓肿。
(五)感染的非特异性症状
1.脾肿大见于30%病程6周患者,急性者少见。
2.贫血有苍白、无力和多汗,多为轻、中度贫血,亚急性者多见。主要因为感染对骨髓的抑制。
3.杵状指和趾。
并发症
(一)心脏
(1)心力衰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原因是瓣膜穿孔及腱索断裂导致急性心力衰竭。这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2.心肌脓肿常见于急性,可以引起传导阻滞。
3.急性心肌梗死大多由冠状动脉栓塞所致,以主动脉瓣感染者多见。
4.化脓性心包炎。
5.心肌炎。
(二)细菌性动脉瘤多见于亚急性者。受累动脉依次为近端主动脉、脑、内脏和四肢。
(三)转移性脓肿急性IE多见,亚急性者少见,常发生于肝、脾、骨骼和神经系统。
(四)神经系统
(1)脑栓塞占半数,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最易受累及。
2.脑细菌性动脉瘤除非破裂出血,多无症状。
3.脑出血由于脑栓塞或细菌性动脉瘤破裂引起。
4.中毒性脑病可有脑膜刺激征。
5.脑脓肿。
6.化脓性脑膜炎不常见。后三者主要见于急性IE,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
(五)肾脏多数患者有肾损害,包括:
1.肾栓塞和肾梗死。
2.免疫复合物所致局灶性和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后者可致肾功能衰竭,常见于亚急性IE。
3.肾脓肿不多见。
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一)血培养
血培养是诊断菌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对未经抗生素治疗的亚急性者,应于第一天内间隔1小时采血1次,共3次。次日无细菌生长,再重复采血3次,开始用抗生素治疗。已用过抗生素者,停药2~7日后再重复采血。无需在体温升高时采血,每次采血10~20ml,做需氧和厌氧培养,至少培养3周。必要时采用特殊培养技术。(掌握!)
(二)超声心动图如果发现赘生物及瓣周并发症则为支持心内膜炎的证据,有助于明确诊断。
1.经胸超声检查可诊断出50%~75%的赘生物,经食管超声检查的敏感性高达95%以上,能探测出5mm的赘生物。但未发现赘生物时,不能除外IE。
2.还可以明确其他异常如瓣膜病、先心病,以及心包积液等。赘生物≥10mm者,发生动脉栓塞的危险性大。
诊断标准
(一)主要标准
1.两次血培养阳性,且病原菌完全一致。2.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或新的瓣膜关闭不全。
(二)次要标准
1.基础心脏病或静脉滥用药物史。
2.发热,体温≥38℃。
3.血管现象:栓塞、细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结膜淤点、Janeway损害。
4.免疫反应:肾小球肾炎、Osler结节、Roth斑及类风湿因子阳性。
5.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主要标准。
6.超声心动图有IE的表现,但不符合主要标准。
凡符合以下条件者可以确诊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①符合2项主要标准;或②符合1项主要标准加3项次要标准;或③符合5项次要标准。
治疗措施
(一)抗生素治疗:这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1.经验性治疗在病原微生物尚未培养出时采用:①急性SIE用萘夫西林静注或静滴,加氨苄西林静注或静滴,或加庆大霉素;②亚急性者按照常见的致病链球菌,选用以青霉素为主(万~万U,每4~6小时1次),加用庆大霉素。一旦鉴定出致病菌,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作相应调整。
2.已知致病菌微生物的治疗
(1)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等对青霉素敏感:首选青霉素万~万U/d分次静滴),疗程至少4周。小于65岁,无肾功能衰竭或第八对脑神经损害或严重合并症时,可以青霉素加庆大霉素联合用药。如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过敏,可用万古霉素静滴15mg/(kg·d),分两次静滴,共4周。
(2)对青霉素耐药的链球菌可选用:青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
治疗原则为:①早期应用;②剂量要足;疗程宜长;选用杀菌性抗生素;③以静脉给药为主;④当病原微生物不明时,急性者选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均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治疗;亚急性者采用针对包括肠球菌在内的大多数链球菌的抗生素;⑤已分离出病原体时,应根据致病微生物对药物敏感程度选择抗生素;应测定几种抗生素的药物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作为选择抗生素的基础;⑥联合用药可起协同杀菌效应,以获得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
(二)外科治疗采用人工瓣膜置换术。
1.有易患因素的患者在做手术或操作时予以预防感染的措施。
2.口腔、上呼吸道操作或手术者,应给予针对草绿色链球菌的抗生素。
3.泌尿、生殖及消化系统手术或操作者,应针对肠球菌用药。
心血管系统疾病
复习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心力衰竭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心律失常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高血压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心脏瓣膜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