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是一个复杂过程。
作者丨雷敏
来源丨医学之声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IE)是循环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它的发生是一个复杂过程,包括受损的心瓣膜内膜上可形成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瓣膜内皮损伤处聚集的血小板形成赘生物,菌血症时血液中的细菌黏附于赘生物并在其中繁殖,病原菌与瓣膜基质分子蛋白及血小板相互作用等。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引起瓣膜功能不全、难治性充血性心衰和心肌脓肿,IE的患者90%呈现发热,常伴随有寒战,食欲降低和体重减轻;85%的患者有心脏杂音,近来有报道称48%的患者有新出现的心脏杂音。免疫现象如Roth斑、Osler结节、肾小球肾炎,现在少见;但是有30%的患者会出现脑、肺及脾的栓塞,并且常常是以这些症状的出现作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在发展中国家,IE的一些经典的症状还能看到,如外周皮肤红斑,但在发达国家几乎很少能见到,因为在疾病的早期患者就已经得到了诊治。IE的不典型的症状也很常见,多发生在老年人、接受了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免疫缺陷的患者和毒性较低或者非典型微生物感染的IE患者。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伴发热的患者,也应该考虑IE。可见IE的临床表现有高度变异性,这个年仅13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病例采集:
主诉:患者,女,13岁,因“反复劳力性气促5年,加重伴发热1月”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劳力性气促,伴心悸,休息可缓解,无晕厥,无胸闷痛,无呼吸困难,未进一步诊治,平素容易感冒,易疲乏。1月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并反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医院就诊,查心脏彩超示:二尖瓣前瓣脱垂并关闭不全(重度);感染性心内膜炎待排,治疗上予哌拉西林舒巴坦钠抗感染、支持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反复发热,并伴心悸、气促、乏力,间中咳嗽、咳痰,无口唇紫绀,无头晕、头痛,无腹痛、腹泻,医院医院进一步治疗,入院症见:患者神志清、精神疲倦,发热,活动后气促,全身乏力,以右侧为甚,时有咳嗽、咳痰,痰白量少,无恶寒,无口唇紫绀,无头晕头痛,诉视力模糊,无胸闷胸痛,无肢体关节疼痛,右侧肢体乏力,肌力下降,左侧肢体活动可,无双下肢水肿,纳食一般,睡眠一般,小便正常,大便2-3日/次。
查体:体温:37.7℃,脉搏: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6/60mmHg。神清,对答切题,伸舌右偏,胸廓未见异常,胸骨无压痛。呼吸运动未见异常,叩诊清音,呼吸规整,双肺呼吸音清晰,双侧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增强,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心率次/分,律齐,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双下肢无凹陷性浮肿。右侧肢体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右侧病理征(+),左侧病理征(-)
目前诊断:1.心脏瓣膜病二尖瓣关闭不全(重度)(伴前瓣脱垂)心功能Ⅲ级2.感染性心内膜炎3.急性脑梗塞4.中度贫血5.脑膜炎
诊疗经过:血培养:格氏链球菌。心脏彩超示: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赘生物形成并关闭不全(重度)、左房内赘生物形成、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度)、肺动脉高压(轻度)、心包积液(微量)、左室收缩功能正常。13/6头颅MRI:右侧额颞叶、岛叶及基底节区异常信号影,考虑感染性病变,考虑合并小灶性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积,未排血管源性病变,请结合临床,建议复查。左侧丘脑-中脑及左侧放射冠区陈旧梗塞灶,双侧脑室旁散在脱髓鞘灶。20/6头颅增强CT示:1.右侧额颞岛叶区血肿并周围水肿,考虑右侧M2段(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动脉炎等可能,合并感染未排,请结合临床。2.左侧丘脑-中脑及左侧放射冠区软化灶。肝胆脾胰彩超:胆囊多发结石声像。肝脏、脾脏、胰腺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嘱患者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吸氧,监护心功能,治疗上静滴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抗凝,脱水降颅压,抑酸护胃,改善营养状态、稳定循环等对症处理。07-17复查颅脑CT+增强示:右侧额颞叶、岛叶及基底节区片状稍高密度影,较前片稍缩小,现大小约16×14mm(原18mm×17mm),密度较前减低,增强后病灶呈线状、环状强化,强化程度较前片减低,后于08-14行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赘生物清除术,术程顺利,术后恢复可。
出院情况:患者神志清,精神一般,查体:体温36.0℃、呼吸22.0次/分、心率.0次/分、血压/70mmHg,专科查体:胸廓未见异常,呼吸运动未见异常,肋间隙未见异常,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未闻干湿啰音,胸前区切口敷料干洁,无渗血。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未见异常,心浊音界未见异常,未闻及明显心脏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部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感染可造成瓣叶溃疡或穿孔,导致瓣膜关闭不全,还可影响瓣叶的韧性,形成朝向血流方向的瘤样膨出,若瘤壁穿孔则更加重反流。感染向邻近组织蔓延,可产生瓣环脓肿。主动脉瓣根部脓肿压迫冠状动脉可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二尖瓣瓣环脓肿近端可蔓延至左心房壁、房间隔或左心室,甚至更远。病原体在血液中繁殖可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细菌繁殖产生抗体,可引起免疫介导的疾病如小血管炎、局灶型或系统性肾小球肾炎、关节炎、心包炎等。赘生物脱落后形成的栓子,经肺循环或体循环到达肺脏、脑、心脏、肾脏和脾脏等,引起相应器官的缺血或梗死,临床表现与栓子的大小、是否含病原体、阻塞的血管口径、器官的侧支循环是否丰富等有关。
小的栓子仅在尸检时才发现。栓塞较大的血管可导致器官缺血或梗死。感染性栓子可引起栓塞部位的局部感染,蔓延并形成脓肿;还可引起感染性血管炎或血管瘤,通常感染发生在脑动脉、肠系膜动脉、脾动脉、冠状动脉或肺动脉。
2.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最常见表现是发热,多伴寒战、食欲减退和消瘦等,其次为心脏杂音,其他表现包括血管和免疫学异常,脑、肺或脾栓塞等。老年患者及免疫抑制状态患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发热的发生率较低。
IE的临床表现:(1)新出现的反流性心脏杂音。(2)不明来源的栓塞。(3)不明原因的脓毒症(特别是可导致IE的病原体)。(4)发热(高龄、抗生素治疗后、免疫抑制状态、病原体毒力弱或不典型可无发热)。
IE治愈的关键在于清除赘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抗感染治疗基本要求是:
(1)应用杀菌剂。
(2)联合应用2种具有协同作用的抗菌药物。
(3)大剂量,需高于一般常用量,使感染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4)静脉给药。
(5)长疗程,一般为4~6周,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rostheticvalveendocarditis,PVE)需6~8周或更长,以降低复发率。抗菌药物应根据药代动力学给药,大剂量应用青霉素等药物时,宜分次静脉滴注,避免高剂量给药后可能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如青霉素脑病等。部分患者需外科手术,移除已感染材料或脓肿引流,以清除感染灶。
雷敏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