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例挑战胸痛T波倒置

病例速览

病史

66岁女性,因“发作性胸骨下部及上腹部疼痛20天”就诊。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未治疗。

实验室检查

辅助检查

那么问题来了

1.根据以上检查结果,结合病史,以下哪些诊断不能除外?

A.典型不稳定性心绞痛

B.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C.前降支T波综合征(Wellens综合征)

D.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E.非特异性T波改变

2.下一步应选择何种治疗方案?

A.常规溶栓药物治疗

B.急诊冠脉造影及PCI治疗

C.运动平板试验评估

D.超声心动图检查

诊疗经过

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T波倒置,胸外侧导联呈双向T波。这种征象提示Wellens综合征的可能性,该综合征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严重狭窄相关(在V1导联上的改变一般与Wellens综合征无关)。

入院后给予拜阿司匹灵mgqd、立普妥20mgqn、波立维75mgqd、齐征0.4mlq12hIH、消心痛10mgtid、倍他乐克12.5mgbid等常规治疗,完善各项检查后,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前降支近段重度狭窄(狭窄程度约95%以上),置入药物洗脱支架一枚,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脏收缩功能未受影响。

术前

术后

讨论

Wellens综合征是一种与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有关的心电图T波改变,是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一个亚型,也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的特征性改变(T波改变只发生在部分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心绞痛发作终止后,胸前导联T波出现对称性加深倒置或双向,持续时间数小时至数周不等,且特征性T波改变可以重复),病情进展较快,易发生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另外研究表明严重的左前降支近段高度狭窄通常是此类特征性T波改变的基础病理改变,故也被称之为前降支T波综合征。

当前,学术界根据Wellens综合征病理特点将其T波改变归为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中的缺血后T波改变(不伴QRS波及ST段改变),其中部分患者心肌生化坏死标记物升高,属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诊断要点:①对称性的心前区深T波倒置或双向,通常为V2、V3导联,也常扩展至V1、V4、V5或V6,T波改变出现在无胸痛症状时,心绞痛发作时可呈现假性正常化,患者可有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甚至出现室速或心室颤动;②症状发作时ST可假正常化或ST段抬高;③无心前区相应R波降低及病理性Q波;④无或仅有轻度的ST段抬高(1mm);⑤无或仅有轻度心肌酶升高;⑥LAD近段或近中段高度狭窄。

临床特点:心绞痛症状与心电图改变非同步,先有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的病史或心绞痛发作在前,心电图T波改变常出现在胸痛缓解后数小时或数天(多数在24小时)内,即心绞痛发作后的无症状期。

胸痛发作时

胸痛缓解后

鉴别诊断

典型不稳定性心绞痛:常伴ST段下移或抬高及T波倒置,而且心电图ST-T改变常随心肌缺血的改善而迅速恢复(24小时内)。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多个导联出现广泛ST段下移超过0.2mv,伴有心肌损伤标志物显著升高,T波改变和恢复时间较长。

肥厚型心肌病:也可以出现胸闷或心绞痛症状,但心电图T波倒置不对称,并且累及的导联以V5、V6以及I和aVL为主,并且有QRS波群的高电压表现和R波递增的改变。而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由于心尖部位心肌肥厚,心脏除极发生改变,可表现为V3~V5导联T波倒置。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通常表现为:V3~V5导联R波电压增高、ST段压低,T波对称性倒置。V3~V5导联同导联R波高度与T波倒置深度、ST段压低深度相关。

肺梗塞、心肌炎、心包炎、神经系统疾病、洋地黄效应等:常伴T波改变,但根据相应的临床情况及心电图特点不难鉴别。

临床意义

1.识别心电图特征性T波改变是诊断前降支T波综合征的重要线索,能有效地避免漏诊。应对怀疑Wellens综合征的患者反复检查心电图,寻找T波的特征性改变及演变,此外,还需结合其他临床特点。

2.如果不及时处理,从发病到大面积前壁心梗出现的平均时间为8.5天。尽管药物保守治疗控制这类患者的症状发作效果比较好,但最终结局很差,是尽早行PCI的指征。

3.一经诊断患者禁忌做运动试验及其他心脏负荷试验,以免加重病情引起急性心梗甚至猝死。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北京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dameikuang.com/bytx/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