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发布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工作组发布了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年发表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的中国专家共识"。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撰写了本指南,供专业人士临床决策时参考。

本指南涵盖定义、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表现、分型、诊断、治疗、其他等内容,本文仅就病因与发病机制部分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年第12期。定义年Teare首先对"肥厚型心肌病"进行了详细描述,随后概念不断演变发展,该病基本特征是心肌肥厚及猝死发生率高。目前认为,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壁增厚,通常指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室间隔或左心室壁厚度≥15mm,或者有明确家族史者厚度≥13mm,通常不伴有左心室腔的扩大,需排除负荷增加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和先天性主动脉瓣下隔膜等引起的左心室壁增厚。病因与发病机制

绝大部分HCM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60%的成年HCM患者可检测到明确的致病基因突变,目前分子遗传学研究证实40%~60%为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图1),已发现27个致病基因与HCM相关(表1),这些基因编码粗肌丝、细肌丝、Z盘结构蛋白或钙调控相关蛋白。临床诊断的HCM中,5%~10%是由其他遗传性或非遗传性疾病引起(图1),包括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原贮积病、肉碱代谢疾病、溶酶体贮积病),神经肌肉疾病(如Friedreich共济失调),线粒体疾病,畸形综合征,系统性淀粉样变等(表2),这类疾病临床罕见或少见。另外还有25%~30%为不明原因的心肌肥厚。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约7%的HCM患者存在多基因或复合突变,发病可能较单基因突变者更早,临床表现更重,预后更差。

表1肥厚型心肌病肌小节相关致病基因

基因

编码蛋白

检出频率(%)

遗传模式

粗肌丝

MYH7

肌球蛋白重链7

15~30

AD

MYH6

肌球蛋白重链6

1

AD

MYL2

肌球蛋白轻链2

1

AD

MYL3

肌球蛋白轻链3

1

AD,AR

MYLK2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2

1

AD

TTN

肌联蛋白

1

AD

中间丝

MYBPC3

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

15~30

AD,AR

细肌丝

TNNT2

心肌肌钙蛋白T2

1~5

AD

TNNI3

心肌肌钙蛋白I3

1~5

AD

TPM1

原肌球蛋白1

1~5

AD

ACTC1

α肌动蛋白1

1

AD

TNNC1

肌钙蛋白C1

1

AD

Z盘结构蛋白

ACTN2

辅肌动蛋白α2

1

AD

ANKRD1

锚蛋白重复域1

1

AD

CSRP3

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富集蛋白3

1

AD

LDB3

LIM结合域3

1

AD

MYOZ2

Myozenin2

1

AD

MYPN

肌钯蛋白

1

AD

NEXN

结合蛋白F肌动蛋白结合蛋白

1

AD

TCAP

肌联蛋白帽

1

AD

VCL

黏着斑蛋白

1

AD

钙调控相关蛋白

JPH2

亲联蛋白2

1

AD

PLN

受磷蛋白

1

AD,AR

CALR3

钙网膜蛋白3

1

AD

其他

CAV3

小窝蛋白3

1

AD

DES

结蛋白

1

AD

FLNC

细丝蛋白C

1

AD

注:A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R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表2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综合征致病基因

综合征名称

基因

编码蛋白

遗传模式

糖原贮积病

糖原贮积病0型

GYS1

糖原合成酶1

AR

庞贝病(糖原贮积病Ⅱ型)

GAA

酸性α-葡糖苷酶

AR

福布斯病(糖原贮积病Ⅲ型)

AGL

1,6淀粉葡糖苷酶,4α葡聚糖转移酶

AR

Danon病

LAMP2

2型溶酶体相关膜蛋白

XR,XD

PRKAG2突变心脏综合征

PRKAG2

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γ2亚基

AD

溶酶体贮积病

Anderson-Fabry病

GLA

α-半乳糖苷酶

XR

Sandhoff-Jatzkewitz病

HEXB

己糖胺酶β亚基

AR

Hurler和Scheie综合征

IDUA

L-α艾杜糖醛酸酶

AR

亨特综合征(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IDS

艾杜糖醛酸酶2硫酸酯酶

XR

Sanfilippo综合征A

SGSH

N磺氨基葡糖磺基氢化酶

AR

Sanfilippo综合征B

NAGLU

N-乙酰-α-氨基葡糖苷酶

AR

Sanfilippo综合征C

HGSNAT

乙酰肝素-α-氨基葡糖苷-N-乙酰转移酶

AR

Sanfilippo综合征D

GNS

葡萄糖胺(N-乙酰)-6硫酸酯酶

AR

Morquio综合征B

GLB1

半乳糖苷酶β1

AR

Sly综合征(黏多糖贮积症Ⅶ型)

GUSB

葡萄糖醛酸酶β

AR

Goldberg综合征

CTSA

组织蛋白酶A

AR

天冬氨酰葡糖胺尿症

AGA

天冬氨酰葡糖胺苷酶

AR

青少年Schindler病

NAGA

α-N-乙酰氨基半乳糖苷酶

AR

神经肌肉疾病

Friedreich共济失调

FXN

共济蛋白

AR

FHL1突变心脏综合征

FHL1

四个半LIM结构域蛋白1

XR,XD

线粒体疾病

线粒体基因突变综合征

MTTL1

线粒体编码tRNA亮氨酸1

M

MTTK

线粒体编码tRNA赖氨酸

M

MTRNR2

线粒体编码16sRNA

M

MTCYB

线粒体编码细胞色素B

M

MTCO1

线粒体编码细胞色素C氧化酶I

M

MTND4

线粒体编码NADH∶泛型氧化还原酶核心亚基4

M

线粒体核基因突变综合征

COA5

细胞色素C氧化酶组装因子5

AD

SLC25A4

溶质载体家族25成员4

AD

AGK

酰基甘油激酶

AR

COX15

细胞色素C氧化酶组装同系物

AR

NDUFS2

NADH∶泛型氧化还原酶核心亚基S2

AR

NDUFV2

NADH∶泛型氧化还原酶核心亚基V2

AR

SCO2

细胞色素C氧化酶组合蛋白

AR

畸形综合征(RASopathies)

KRAS

KRAS原癌基因鸟苷三磷酸酶

AD

BRAF

B-Raf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AD

MAP2K1

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激酶1

AD

MAP2K2

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激酶2

AD

SOS1

SOSRas/Rac鸟苷酸交换因子1

AD

PTPN11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类型11

AD

CBL

Cb1原癌基因

AD

RAF1

Raf-1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AD

系统性淀粉样变

转甲状腺素蛋白型淀粉样变(家族性ATTR)

TTR

转甲状腺素蛋白

AD

注:AR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R为X连锁隐性遗传,XD为X连锁显性遗传,A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M为母系遗传,RNA为核糖核酸,tRNA为转运RNA,NADH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畸形综合征(RASopathies)包括Noonan综合征、豹斑综合征、Costello综合征、心面皮肤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1型、Legius综合征等,ATTR为转甲状腺素蛋白突变导致的淀粉样变

MYL3:肌球蛋白轻链3编码基因,TPM1:原肌球蛋白1α链编码基因,TNNI3:心肌肌钙蛋白I编码基因,TNNT2:心肌肌钙蛋白T编码基因,MYH7:肌球蛋白重链7编码基因,MYBPC3: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编码基因,PRKAG2: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γ2亚基编码基因突变,FHL-1:四个半LIM结构域蛋白1编码基因,MELAS: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RFF:肌阵挛性癫痫伴碎红纤维病,LEOPARD综合征:豹斑综合征,CFC:心面皮肤综合征,ATTR:转甲状腺素蛋白突变导致的淀粉样变,TTR:转甲状腺素蛋白编码基因

图1肥厚型心肌病病因示意图

基因突变引起HCM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有研究者推测基因突变导致肌纤维收缩功能受损,从而代偿性的出现心肌肥厚和舒张功能障碍;也有研究者提出基因突变导致钙循环或钙敏感性受扰,能量代谢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心肌肥厚、纤维化、肌纤维排列紊乱及舒张功能改变。这些学说虽然互为补充地解释了HCM的致病机制但均难以完全阐明。

本文来源:选自《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5(12):-.

戳原文,更有料!

赞赏

长按







































治好白癜风多少钱
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dameikuang.com/kfyy/63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