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植入型心电监测仪临床应用

江西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00719/8051059.html
一、前言和背景

心电监测是筛查和诊断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包括体外心电监测和体内植入型心电监测。目前常用的心电监测装置包括多导联心电图、24~72h动态心电图(Holter)、体外心电记录仪等,但由于监测时间有限,对发作频率低、持续时间短的心律失常事件的诊断准确率低,临床上易出现误诊、漏诊。其中心律失常引起的晕厥、脑卒中等如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对患者危害极大。相比传统的心电监测技术,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是一种植入皮下的心血管电子器械,可较长时间持续监测心电活动,有效地解决了体外心电监测装置监测时间短、监测不连续、依从性不佳等临床问题,具有传统监测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心律失常相关症状和疾病的诊断能力。

二、植入型心电监测仪的发展进程和临床意义

1.发展进程:

2.临床意义:目前ICM应用于临床的意义主要在于:

提高对晕厥患者的病因诊断,确定患者反复发作的不明原因的晕厥是否与心律失常相关;②房颤诊疗中的监测和管理,包括射频消融术后的监测、药物治疗中房颤负荷的评估等;③确定隐源性脑卒中的患者是否存在无症状房颤,以指导进一步治疗;④可用于不明原因跌倒患者的病因诊断,以及用于怀疑癫痫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的查因;⑤确定间断发作的可疑心脏相关症状(例如心悸)是否与心律失常相关。

三、植入型心电监测仪的工作原理和数据分析

1.植入系统:ICM是小型可程控的植入诊断器械。一般通过无菌手术,埋藏在左胸前区皮下,通过ICM上的2个电极连续记录单导联心电图。

2.工作原理和算法:在植入ICM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植入部位,保证皮下植入后有合适的R波感知数值,为准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提供基础。

3.数据分析和处理:ICM能连续记录并存储单导联心电信号,能自动识别心律失常事件并记录事件发生前及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心电信号,还能够通过患者助手手动触发ICM存储事件。

四、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1.晕厥诊断

(1)晕厥的定义和分类:晕厥可分为4个主要类别: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直立低血压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不明原因晕厥。

(2)晕厥的初步评估和危险分层:总体而言,初始评估要明确下面4个关键问题:①事件是短暂性意识丧失(T-LOC)吗?②如果是T-LOC,是否为晕厥?③如果怀疑晕厥,是否有明确的病因学诊断?④有无提示心血管事件或死亡高危的证据?

(3)晕厥的进一步评估和诊断:晕厥的进一步评估旨在寻找病因,根据初始评估选择合适的监测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诊断率。

(4)ICM在晕厥诊疗中的应用:心源性晕厥的临床风险较高,要求更高的诊断率和干预率。在临床工作中准确把握晕厥患者的ICM植入适应证从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意义重大(图6)。

2.房颤诊断及监测

(1)房颤的诊断:

(2)房颤诊疗中的监测:

3.其他应用

(1)隐源性脑卒中病因诊断:

(2)不明原因心悸诊断:

(3)癫痫和不明原因跌倒的诊断:

五、植入型心电监测仪植入的适应证建议

根据目前对晕厥、不明原因心悸、隐源性脑卒中及房颤综合管理的认知,结合ICM相关临床试验积累的大量证据及国际、国内相关指南的推荐,建议如下适应证(表1),同时应准确识别禁忌证(表2),并给予恰当的处置。

表1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植入的推荐适应证(推荐适应证/推荐级别证据级别)

反复发作不明原因的晕厥,经评估不属于高危患者,并且估计在植入的检测装置电池耗竭前有可能记录到晕厥发作/ⅠA

危险分层为高危的晕厥患者,虽经全面评估未能明确病因并给予特异性的治疗;同时又无ICD或起搏器植入适应证/ⅠA

可疑或明确的反射性晕厥患者,晕厥发作频繁或症状严重/ⅡaA

高度怀疑晕厥与心律失常相关,但未达到植入ICD或起搏器一级预防的适应证/ⅡaB

心悸症状严重,发作不频繁,体外各种心电监测无法明确病因诊断/ⅡaB

隐源性脑卒中患者中,如果普通心电图或Holter没有捕捉到房颤,应该考虑长程非侵入的心电监护或ICM,以捕捉无症状性房颤/ⅡaB

反复发作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如有肥厚型心肌病,但根据肥厚型心肌病的猝死危险分层,其猝死风险很低,应考虑植入ICM/ⅡaC

考虑是癫痫,但抗癫痫治疗无效/ⅡbB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跌倒/ⅡbB

房颤高危患者,如有很高的血栓风险,可考虑植入ICM筛查房颤,以便为抗凝及抗心律失常治疗策略提供依据/ⅡbB

房颤消融术后,评估手术效果,为进一步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抗凝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ⅡbB

房颤药物治疗后,房颤负荷的评估/ⅡbC

反复发作不能明确原因的晕厥患者,如心功能轻度受损,但经全面评估猝死风险低,目前尚无ICD植入适应证,可考虑植入ICM/ⅡbC

表2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的禁忌证(不建议推荐)(禁忌证/推荐级别证据级别)

明确的猝死高危患者/ⅢC

注:符合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相关的心脏性猝死一级、二级预防适应证,需要植入ICD的患者

六、植入型心电监测仪植入建议

1.植入手术的场地和设备条件

(1)植入手术的场地:

(2)植入手术的设备条件:

2.植入手术相关技术和流程

3.围术期管理

(1)术前管理:

(2)术中管理:

(3)术后管理:

七、植入型心电监测仪植入后管理及随访建议

1.随访时间及内容:

2.植入后诊疗流程:

3.远程随访管理:

八、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应用的展望

ICM产品的升级主要体现在体积、监测年限、算法以及远程医疗方向,已经很好地实现了体积小、植入方便、伤口微创的目标,同时监测的年限已从最早的2年,延长为目前较为普遍的3年,可长程监测4~5年的机型也已在国外陆续上市。

ICM是顺应国民需求及医疗发展方向的一种新型诊疗手段,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为患者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带来更大可能。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植入型心电监测仪临床应用年中国专家共识》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年第6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1.2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dameikuang.com/bytx/103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