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运动容易导致猝死。图/linkdin
11月11日,在越秀山体育场举办的广州“双鱼—长虹杯”元老足球赛中,炳胜集团创始人卢润炳先生心脏骤停,终因抢救无效逝世。
据公开资料显示,卢润炳先生曾作为领队,带领炳胜酒家足球队参与元老足球赛。
与球队合影,后排中间白衣男子就是卢润炳。
12日上午,炳胜集团董事长曹嗣标也发布朋友圈证实,炳胜集团创始人之一卢润炳先生,于昨天运动后心脏猝停,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曹嗣标在朋友圈发布了卢润炳先生的讣告。
说到炳胜,在广州几乎是无人不知的传奇粤菜品牌。
年8月8日,“炳胜”正式创办,名字中“炳”正是指卢润炳,人称“烧鹅炳”。此外,另有一说:炳胜之所以叫“炳胜”,一则是因为曹嗣标的姐夫“阿炳”在海印一带比较出名,人脉较广;二是“炳胜”寓意“绽放灿烂的饮食文化”。
炳胜是高端粤菜的代表。
据前广州足球队队员司徒钜说,卢润炳先生多年来热心于广州的业余足球,每年都赞助多支业余球队,也用自己酒楼的名义组队参加广州多个年龄段的业余足球。
没想到,他最后在自己最喜欢的绿茵场上,死于“运动性猝死”。
近几年来,国内兴起了健身运动热潮,在富人、中产阶层和年轻白领中尤为普及。与此同时,有关运动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
年6月18日,北京平谷金海湖举行铁人三项赛,一名女性运动员在终点前倒下;26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名男性在跑步途中死亡;27日,山东临沂一男子在打篮球时死亡。
稍早前的5月,罗马尼亚一名足球运动员比赛时在无人冲撞的情况下倒地身亡;中国福建一名年仅26岁的邓姓医生在打篮球时突然倒地,虽经一起打球的医生同事奋力抢救,但无力回天。(《瞭望东方周刊》)
一个看起来健健康康的人,为何会在运动中突然猝死?
在马拉松比赛中经常发生运动员猝死事件。
运动猝死与哪些因素相关?
大多数运动性猝死与心血管相关。
很多人认为,经常运动的人有良好的体质,不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其实不然。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全民健身研究中心副主任薛亮表示,“运动性猝死一般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在运动场上,还有一种是运动后6个小时甚至是24小时出现死亡。”
一般来讲,体育锻炼的确会加重心脏负荷,人在安静时心率较低,心脏并没有因此负担过重,人也不会因为体育锻炼而加重死亡。长期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强度较低、负荷量大的耐力训练,可以改善整体内环境,预防猝死。但是短时间的、强度大的体育锻炼则不能产生这种影响。
图/视觉中国
绝大多数运动性猝死与心血管相关,年龄35-40岁的人发生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冠心病;年龄小于35岁的年轻人发生运动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是肥厚型心肌病和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其他依次为中度左心室肥厚、心肌炎、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冠心病、主动脉瓣狭窄、扩张型心肌病、离子通道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和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等。
运动猝死者是否存在某些前期隐匿的症状呢?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浦钧宗教授说,长期疲劳、头晕、胸痛、气短、心悸,这些症状往往是心脏性疾病的早期信号,而不能仅仅认为是亚健康状态。另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也是导致运动中猝死的原因之一。
一般的健身者,平时从事的健身运动对抗性不强,危险性也小,但不能说普通健身运动就绝对安全无忧了,还是应该注意避免一些可导致心脏意外的诱发因素,如感冒、发烧或者饭后立即运动等。
心脏病患者游泳时要选择温差不是很大的游泳馆,千万别冬泳,突然进入凉水里易引起肢体血管和心脏血管痉挛,导致心动过速、喘不过气来。运动时,要抱着娱乐的态度,不要和人比赛、竞争,逞一时之快。
研究者曾研究过美国举行的次铁人三项比赛,他发现在名选手中总共有14名死亡。其中13人是发生在游泳项目。
运动风险与运动强度也有直接关系。
早在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高晓嶙的一项针对“大众健身人群”的研究发现,在有猝死案例的共22个运动项目中,运动猝死发生比例最高的项目分别是:跑步,占33.98%;足球,占10.68%;篮球,占8.74%。
在年龄分布上,高晓嶙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和大学生运动猝死病例最多,其次是退休人员。
高强度的运动有时候真的是在“玩命”。
医院心内科医生王翔飞认为,运动的风险与运动的强度有着直接关系,过高的强度使得运动风险急剧增加,甚至猝死。
“在运动前必须了解运动强度的判断方法,至关重要。作为无专业人员陪伴的普通健身人群,不建议挑战极限。”王翔飞认为,状态不好时,稍微降低一点点的强度,没有经验的初期锻炼者,需要总结自己的疲劳程度,不宜过度疲劳。
中等强度的持续运动锻炼和力量训练尽可能不要放在同一天进行,因为受到刺激后的身体需要时间来恢复。
运动要注意规律。图/xinhuant
如何预防运动猝死?
运动风险虽大,但不健身不就能一劳永逸吗?!薛亮认为:“只要运动前做好运动风险的评估,运动中做好运动风险防范,运动依旧是安全、有效的。”
运动猝死并非不可预防,首先是全面的体质检查。
如何自我评估?首先每个人在运动前都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健康状况,进行体检,及早识别潜在的高危因素,其中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心脏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或猝死病史,本人有心脏疾病史、晕厥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的要特别小心。
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浦钧宗教授说,许多人虽然看上去很健康,没有任何患病的征兆,但这只是表象而已,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尤其是在参加竞技运动以前,必须要对自身的体质状况有全面的了解,看是否适合参加这种运动。
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运动性猝死的途径是定期动态体检,心肺运动试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心肺运动试验通过在运动中对受试者的血压、心电图、经皮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潮气量、氧耗量等生理参数的实时连续监测,分析心肺等系统的最大储备功能,可早期发现些器官潜在的病变,从而预测运动风险。
运动前要做全面的体质检查。
“运动性猝死多出现在跑步、篮球、足球等剧烈运动项目中,尤其是那些平日缺少锻炼、又自以为身体很棒的人群。”薛亮表示。如果平时缺乏锻炼,突然间剧烈运动甚至是超负荷运动,非但不能起到任何健身效果,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吃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体质的提高也不能急功近利。
对于当前不少人采取运动前不进食来减肥的做法,王翔飞认为并不合适,“运动前需要适当进食,可以帮助你度过运动时可能碰到的饥饿感,避免低血糖,或者头晕、心慌等不适。即使是减肥人群,也需要补充适宜的营养。同时,尽量在运动前喝点水,可以根据经验判断喝水量。如果运动时间短暂、强度中等,可能不需要饮用过多的水。”
另外,薛亮提醒大家,在天气热、湿度大、没有风的天气里做运动,最容易发生意外。夏天天气炎热,全身血管会扩张,血流加快,心脏为了跟上新陈代谢的步伐不得不加大泵血量、加快泵血速度,这种情况对心脏来说在超负荷工作,有诱发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运动必须注意天气情况。图/视觉中国
以下七类人群参加体育锻炼要注意
心脏病人;
感冒的人,感冒病毒会引起心肌炎,导致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而猝死。感冒后1~3周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浮肿或晕厥及时就诊,感冒未愈不宜运动;
高血压或心律不齐的人,超负荷运动容易导致血压急升和心律失常;
糖尿病警惕大负荷运动诱发低血糖,糖尿病人也常合并心脏病;
肥胖者部分伴有代谢障碍;
未经系统训练和平时体质较差的人群,过多的运动量加重心脏负担;
儿童和年纪过大的老人。
广州医院急诊科的廖晓星教授表示,一旦发生猝死,第一目击者是否掌握现场急救技能是决定患者生死的关键因素。
廖晓星教授表示,如不能在猝死发生后10分钟内开始现场复苏(包括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则存活率是很低的。
所以,正如薛亮提醒大家:“一旦碰到有人运动时发生意外,要抓住5分钟黄金时间,第一时间给发病人做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并拨打。”
本文综合自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凤凰健康、澎湃新闻、瞭望东方周刊、中山一院等。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专业从事白癜风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