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所以好处是可以用来防止血管栓塞,坏处是容易引起出血,所以要不要用阿司匹林,需要权衡它的利弊。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据说每三个死亡中就有一个死于心肌梗死或脑血栓之类的心血管疾病。对阿司匹林的医学共识此前是:1,二级预防,指推荐给已患心血管病者吃阿司匹林,因为获益远大于风险,可以控制疾病进展。2,但对于平素健康人群的一级预防时,不太明确获益-风险比。因此只考虑有高危因素的人,而且需要个别评估,权衡利弊,再决定是否要吃阿司匹林。
今天“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发布最新建议草案,根据最新的医学证据,低剂量阿司匹林潜在风险大于益处,因此他们针对一级预防又做了改动:—不应给60岁及以上的老人用来预防心血管疾病。东北老爷爷现在就属于不应该吃阿司匹林的人群。—40-59岁的人需要咨询医生。只有在医生确定病人有高危因素、服药不会引起出血、并且利大于弊,才能把阿司匹林作为预防性药物使用。另外,工作组还有一个改变是,不再推荐给高危人群吃低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结肠癌。科学就是这样,随着我们认知的深入,专业团体的推荐有可能改变,会越来越靠谱。阿司匹林最开始在美国做临床试验时,是三十几年前,那时受试者都是男医生,结果发现阿司匹林效果明显,可以大幅度降低病人心梗的风险,所以推荐服用阿司匹林。而现在的病人把血压控制得更好,新药把胆固醇也降到合理的范围内,阿司匹林起作用的空间就小多了,但它出血的风险还在。所以现在阿司匹林的利弊权衡有所改变。
资料:
阿司匹林〔Aspirin,2-(乙酰氧基)苯甲酸,又名乙酰水杨酸〕是一种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可溶于乙醚、氯仿,水溶液呈酸性。本品为水杨酸的衍生物,经近百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酸痛及痛经效果较好,亦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治疗风湿痛等。近年来发现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阻止血栓形成,临床上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血栓的形成。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
1.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
2.预防心肌梗死复发
3.中风的二级预防
4.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
5.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
6.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
7.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8.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大于50岁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其他用途:
用途一:解热镇痛药,用于发热、疼痛及类风湿关节炎等。
用途二: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发挥药效迅速,药效肯定,超剂量易于诊断和处理,很少发生过敏反应。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牙痛等。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列入的品种。乙酰水杨酸也是其他药物的中间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