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三人谈丨受体阻滞剂在PCI时代的治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交感神经激活及其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作为ACS药物治疗的基石之一,获得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在过去50年,β受体阻滞剂一直是冠心病药物治疗的基石,我们借此机会与三位专家沟通,谈谈PCI时代β受体阻滞剂在ACS患者中的治疗价值。

《门诊》

您认为对于ACS患者来说,β受体阻滞剂能使患者有哪些获益?在我国目前使用现状如何?

刘惠亮教授

β受体阻滞剂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肌再梗死、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等。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急性期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国内外指南及临床研究结果(包括近期的METOCARD-CNIC研究)都一致推荐对于无禁忌证的ACS患者应在发病24h内尽早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证患者,β受体阻滞剂需暂缓使用,应在24小时后重新评估并尽早使用。对于STEMI和NSTEMI患者剂量达标,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达到mg。将剂量和时机充分掌握好,才能使β受体阻滞剂获益最大化。

杨新春教授

在我国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并不理想。首先,STEMI患者D-TO-B时间在90分钟内的比例较低,患者缺血时间则较长;围手术期用药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I/ARB有效药物使用未见增加,尤其是β受体阻滞剂,在STEMI急性期β受体阻滞剂是降低死亡率重要的药物,没有禁忌证都应该使用,但根据临床调查的结果显示,其使用存在不足,仅为63.2%;再者,β受体阻滞剂使用剂量也存在严重不足,美托洛尔在73.6%患者中的使用剂量≤25mg。ChinaPEACE研究的结果显示了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临床医师知道β受体阻滞剂应该用,但如何才能用的更好,还需仔细依照指南,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结合具体的患者情况,尽早、足量的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这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至关重要。

《门诊》

请问β受体阻滞剂在PCI术前、术后的使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杨新春教授

ACS是冠心病的一个特殊阶段,是一个不稳定阶段,β受体阻滞剂在无禁忌证的患者中都应该早期使用,急性期后以及二级预防需要长期使用,甚至终身使用。ACS患者急性期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容易出现心功能不全,但对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本身就需要使用β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有大量的临床证据证实,对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心肌梗死患者,无论有无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只要无明确禁忌证患者都应该长期使用。

柳景华教授

要视患者情况而定,如果患者术前稳定,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β受体阻滞剂需要减量或者停药,那么如果患者术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术后稳定,应该尽早评估使用β受体阻滞剂指征,早期应用。用药原则也无非是掌握好时机和剂量。另外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静脉制剂15min后,改为口服,最好使用长效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于无禁忌证患者,证据明确,可以减少远期死亡及心血管事件。

《门诊》

目前中国PCI的病例数超过50万例/年,已成为世界第二。术后的二级预防无疑对PCI术后患者至关重要,请您谈谈如何规范使用β受体阻滞剂来做好ACS患者二级预防?

柳景华教授

关于β受体阻滞剂在二级预防药物中的使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患者使用率应该达到%,根据患者的病情,是否合并有高血压,根据心率和血压进行滴定,近期患者的获益是心率、血压的控制,而远期效果是通过拮抗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拮抗RAS系统来实现的,理论上需要较大的剂量,因此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应达到指南所推荐最大耐受剂量。

刘惠亮教授

在二级预防的使用中,无禁忌证患者都应使用。从临床试验的证据来看,合适的剂量需要达到~mg/d,才能使心率或剂量达标,减少心血管病事件。二级预防推荐使用缓释剂型,血药浓度较普通平片更加平稳,推荐使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医师简介

刘惠亮

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少将警衔,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院副院长,武警部队心脏病研究所所长兼介入中心主任。擅长各种心脏介入手术,是推动我国早期TRI的主要专家之一。倡导并开展少数民族先心病救治“扶贫救心”活动,现兼任国家卫生部冠心病和先心病介入培训导师、中国红十字会理事、医院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全军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武警部队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位,担任多种国内学术期刊杂志编委,获国内、军内及武警科技及医疗成果奖24项,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等20余项课题,在国内外著名医学杂志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收录21篇,主编及参编专著14部。

柳景华

首都医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心内科28病房主任。擅长内科重症急救和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担任多种国内学术期刊杂志编委,北京心血管病青年论坛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归国人员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专家。承担、重大科研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发表论文余篇、主编论著5部、国家专利8项。

杨新春

首都医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首都医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学系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委,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委,北京市高血压防治学会副会长。担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等编委。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余篇。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鐧界櫆椋庝笉鑳藉悆浠涔?
鐧界櫆椋庢湁娌诲ソ鐨勫姙娉曞悧



转载请注明:http://www.tengdameikuang.com/bytx/1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