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学习任务是
第九节心肌疾病病人的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类常见的心肌病,其主要特征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病因病因暂不明确,近年来研究认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与持续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尤其以柯萨奇病毒B感染最为密切。另外,酒精中毒、抗癌药物、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和神经激素受体异常等因素也可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症状:起病缓慢,常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部分病人可发生栓塞或猝死。
体征:心脏扩大为主要体征,常合并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治疗原则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则是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预防栓塞和猝死,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一、病因治疗:对于原因不明的扩张型心肌病,要寻找病因,给予积极治疗。如控制感染,在病毒感染时密切注意心脏情况,积极抗病毒治疗;限烟、戒酒、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
二、症状治疗:
(1)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限制体力活动;低钠饮食;应用洋地黄和利尿剂,但本病易发生洋地黄中毒,故应慎用。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注意从小剂量开始。
(2)预防栓塞:对于有血栓形成风险或是有房颤的病人,可给予阿司匹林口服。
(3)改善心肌代谢:对于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可应用能量代谢药物改善心肌代谢紊乱,常用辅酶Qmg次,3次/天。
(4)预防猝死: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是扩张型心肌病的常见症状,预防猝死主要是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
三、外科治疗
内科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考虑进行心脏移植。
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征,并累及室间隔使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
约有1/2病人有家族史,患病男性高于女性,青年发病率高,本病主要死亡原因是心源性猝死,亦为青年猝死的常见原因。
病因常有明显家族史。研究认为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临床表现随着各地复工、商场开业,可以陆续看到很多地方又开始出现了人流扎堆并且不戴口罩的现象。在短时间内,仍需要做好防护——戴口罩少聚会、少到人流密集场所、避免近距离交谈接触等。
症状主要症状有劳力性呼吸困难、胸闷、心悸、黑矇、眩晕甚至神志丧失,可因起立或运动而诱发或加重,甚至发生猝死。
体征流出道有梗阻的病人可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较粗糙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心尖部也常可听到收缩期杂音。
杂音减轻: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下蹲位、举腿或体力运动,可使心肌收缩力下降或使左心容量增加。
使杂音增强:含服硝酸甘油或做Valsalva动作,会使左心室容量减少或增加心肌收缩力。
治疗原则避免诱因:要求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激烈运动、持重、情绪激动、突然起立或屏气等诱因,减少猝死的发生。
药物治疗:建议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治疗。避免使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如洋地黄等以及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禁用硝酸酯类药物,以减少加重左室流出道梗阻。
介入治疗:重症梗阻性病人可作介入治疗,但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切除最肥厚的部分心肌,缓解机械性梗阻。在任何治疗无效情况下,可考虑心脏移植。
心肌病病人的护理措施疼痛护理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给予吸氧,氧流量2~4L/min;安慰病人,解除紧张情绪,遵医嘱使用钙通道阻滞剂或β受体阻滞剂。
心力衰竭护理因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对洋地黄耐受性差,为此应用洋地黄时应警惕发生中毒。严格控制输液量及滴速,防止诱发急性肺水肿。详见心力衰竭护理章节。
晕厥护理详细了解病史:了解病人晕厥发作前有无恐惧、紧张、剧痛等诱因;了解晕厥发生的时间、体位、历时长短以及缓解方式;发作时是否有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抽搐等伴随症状。
避免诱因:嘱病人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或紧张、突然改变体位等情况,一旦有头晕、黑矇等先兆时立即平卧,以免摔伤。
发作时处理:将病人置于通风处,头低脚高位,解松领口,及时清除口、咽中的分泌物,以防窒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