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出现一小时内发生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的时间与形式一般都在意料之外。
据报道,株洲中伟房产公司董事长游伟,就医时被查出心肌缺血。医生建议住院治疗;并警示,如不住院随时可能猝死。但游老板本人对此不屑一顾,签字拒绝住院治疗;并且医院及医生。然而,5天后不幸发生,游老板因心肌缺血猝死。
尽管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很多领域也已出现突破性进展,但现代医学对猝死的认识仍相对滞后,甚至十分肤浅。
曾经的一项猝死人群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仅有1/3的猝死罹难者根据生前检出的心血管异常,再结合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被明确认定为猝死高危者。还有1/3猝死患者生前也看过医生,也检测出一定的异常,但这些异常对猝死的预警属于低预测性,属于非特异性标志,因而被认定为猝死的低危者或中危者。另有1/3的猝死患者,生前无任何不适而从未就医,猝死是其首发临床事件。这项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心脏性猝死在世界范围内仍是一个十分严重的危害公众健康的问题。
多数心脏性猝死都与猝死黑三角有关,即心脏基质病变、心电基质与体内内环境的不稳定性构成的心脏性猝死黑三角。这三大因素可独立引起猝死,也能相互组合,相互影响而引发猝死。
在心脏基质性因素中,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衰、猝死既往史、心肌病等的患者,其猝死的发生率将比一般人群增加5~10倍,属于猝死高危人群。当患者同时兼有几种疾病时,其猝死的几率还会进一步增加。
在心电基质因素中,除一般患者不太容易理解的心电异常外,已经被确诊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属高危人员。
从身体健康的其它方面看,低钾血症及心肌缺血的患者属高危人员。
我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生率约为万分之四强,虽然这一发生率低于欧美国家,但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进行推算,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每年总人数近55万人,意味着我国每分钟将有2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的进一步老龄化,随着慢性心血管病发病人数的递增,中国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还将进一步增高。需要说明的是,在青年与中年人群中,男性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危险是女性的3倍。而绝经后女性的心脏性猝死的危险随之增加,逐渐与男性持平。同时,有研究显示虽然儿童也会发生心脏性猝死,但31-63岁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发期,心脏性猝死发生的平均年龄是69.5岁,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的,绝大多数病例发生在65岁以上。75岁以上猝死概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其他的死因发生概率逐渐升高所致。因此,65-75岁的老年人相较于年轻人和中年人有更高的猝死风险。
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病因依次为冠心病(45%-50%)、心肌病(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20%)、风湿性心脏病(15%)、高血压心脏病(10%)等。心脏性猝死伴发的心律失常为: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81.2%),包括心室颤动(53.1%),室性心动过速(28.1%),以及缓慢性心律失常(18.8%),包括窦性停搏(15.6%)和高度房室阻滞(3.1%)。
防止心脏性猝死的方法包括防与治两个方面。其一,对于猝死高危人群要强调预防为主。其二,在心脏性猝死发生初期,要及早、及时救治。现有的医学实践表明,心脏性猝死有效防治的各种措施中,最有效的措施包括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ICD)、公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β受体阻滞剂以及猝死现场及时的心肺复苏等四项。
最后,我卖力气要说的是:在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现场,第一目击者如果对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是防止此类悲剧发生的关键。但这需要社会各界从立法、人员培训、公共场所救治设备完好率等环节做出不断的努力。
文中图片、统计数据、资料等主要来源于搜狐图片、中国知网等,著作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不便,敬请来函。
欢迎投稿与合作!投稿请标明投稿字样,接收稿件邮箱:liuqiang
buu.edu.cn感兴趣的朋友,请按